相對農村貧困戶而言,城市困難家庭近年來受到的關注度較小,相關的幫扶力量也比較分散。去年5月起,三明市在我省率先探索統籌解決城鄉貧困問題的新機制 東南網3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楊開長)“老林,最近身體感覺怎么樣?有什么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近日,三明市三元區殘聯工作人員再次走訪該區紅旗新村困難戶林建生。51歲的林建生和妻子都屬肢體二級殘疾,以開小賣部謀生。區殘聯副理事長鄧春蘭掛鉤幫扶,為他申請了殘疾人就業創業補助共1萬元,還給他家無障礙改造項目等補助。 去年5月起,三明市在我省率先探索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統籌解決城鄉貧困問題的新機制。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在市區開展城市困難家庭精準幫扶試點工作。對林建生的幫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過去,我們更多地關注對農村貧困戶的幫扶。其實,城市也有不少困難家庭需要脫貧。”三明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必須像抓農村脫貧一樣,整體地、系統地抓好城市貧困戶的精準扶貧,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零敲碎打。 為此,該市建立了城市扶貧“347”精準幫扶機制,即三步工作方法、四類困難對象、七種幫扶措施。該市先采取一申請、兩審核、兩公示的“三步工作法”,對幫扶對象進行精準識別:由困難家庭向街道辦事處提出申請,街道辦事處、區民政部門先后審核,將申請人情況兩次公示,無異議后確定為困難家庭。經初步識別,市區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困難戶有848戶1164人。在此基礎上,將困難家庭按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等情況,分為“四類困難對象”。最后,根據每戶困難對象具體致貧原因,施行就業幫扶、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住房援助、扶殘助殘、兜底保障、結對幫扶等“七種幫扶措施”。 而三元區,又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體系,通過政府資助參保、醫療救助基金救助、第三次精準補助等方式,切實解決困難家庭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去年,由政府全額資助720位困難家庭成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共資助金額10.8萬元;通過醫療救助基金,救助12人次1.67萬元。 同時,對就學階段的困難家庭成員實施教育資助,如減免相關費用、發放助學金、給予生活補貼等,幫扶大學生10人共4.17萬元;對因殘致貧的困難家庭實施扶殘助殘工程,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給予就業創業扶持、小額貸款貼息和社會保險補貼,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等。 此外,該區還建立處級領導、科級領導和區直部門掛包機制,每位處級領導掛包扶貧對象兩戶,科級領導掛包扶貧對象一戶。 “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困難家庭的生活能得到改善,實現全區扶貧工作城市與農村全覆蓋。”三元區民政局局長胡艷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