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伴隨著春天的腳步,三明學院迎來了新年的喜訊。經高校申報、網絡評審、現場答辯、專家會評等程序,三明學院入選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 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工作,是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福建省啟動了試點工作,確定18所高校作為整體轉型改革試點。經過3年的試點,在此基礎上遴選出了5所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 2月6日,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和專業群建設名單正式公布。三明學院作為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將在2018年至2020年建設期內,示范引領全省應用型高校建設向體系化、內涵化發展。 閩臺合作 轉型發展 三明學院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并入“全閩師范學堂”的福州四大書院之一的“致用書院”。學以致用,是百年傳承之中鑄就而生之魂。 在閩西北這片原中央蘇區的紅色土地上,共產黨親手締造了三明這座新興工業城市。三明學院作為三明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在與產業、城市融合發展之中,打下了堅實的應用型基礎,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升格本科院校成功之后,三明學院迅速明確應用型辦學方向。跳出一山之隔,就可以俯瞰迷人的海峽。區位局限不是借口,經驗不足不是理由,將改革進行到底,才能更好地前行。2010年首批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落戶三明學院,整體轉型從此拉開了大幕。 轉型之路從來充滿艱辛,但三明學院總是迎難而上。2012年,三明學院以扎實的教學工作基礎和鮮明的應用型辦學特色,高質量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短短的幾年時間里,三明學院與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等15所臺灣高校結為姊妹校。 一步一個腳印。三明學院跨越海峽兩岸,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從4個發展到8個,成為全國第二所、福建第一所與臺灣高校合作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近年來,2800人次師生赴臺交流研修,64位臺灣教師來校任教,直接帶動應用型辦學理念更新。 新型人才的定義,開始在兩岸合作之中改寫。三明學院吸收臺灣人才培養經驗,轉化為符合自身特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出具有鮮明特色的“343”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依托合作項目對接國際標準,引入工程教育、成果導向教育,3個專業獲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成果導向教育推向12個專業。 從雙方緊密合作,不斷向深層次的聯盟推進。三明學院發起成立海峽兩岸高校應用型教材建設聯盟,兩岸合編應用型教材30本。與臺灣大葉大學、義守大學共建海峽汽車工程研發中心、真空鍍膜研發中心、天然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和閩臺系統架構研究所合作辦學,也迅速升級拓展,應用教育與研究惠及更多師生。 這些年來,三明學院承辦兩岸交流活動達到了10多項。2015年國臺辦重點項目——海峽兩岸青年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更是其中的點睛之筆。從頂層設計,到教學改革,再到創新創業,閩臺合作結出的轉型之果,已成為三明學院實現“彎道超車”的助推器。 產業學院 三明樣板 緊跟別人發展的腳步,只能做到自己不落后。只有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育人模式,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 借鑒臺灣科技類高校辦學經驗,三明學院出臺了《三明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組織開展了“應用型教學改革年”、“產教融合推進年”、“學科建設年”、“應用型轉變年”、“人才強校年”、“開放辦學提升年”等主題活動,應用型辦學特色基本形成。 “轉型、提質、增值”,很快成為三明學院全力奮進的目標。根植三明、融入三明、服務三明!經過一番從上到下聚智集力的大討論,三明學院把辦學定位鎖定在了“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三明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和《三明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應用型辦學“兩步走”戰略。 以工為重、以師為精、多學科協調發展,三明學院的辦學布局漸漸清晰。面向地方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集聚,呼應地方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的8大應用型專業群,建成了緊密對接產業鏈的8個產業學院。 如今,三明學院-中興通訊ICT學院,入選福建省首批五家示范性產業學院,成為產業學院的“三明樣板”。ICT產業學院引入行業項目實施教學,由企業投入60%以上資金設備和50%以上師資,構建應用型人才職業能力與素養SMART體系,形成可復制推廣的MTHS產業學院運行模式。 兩年來,80多項教科研及服務地方項目落地生效,98%畢業生建功立業在本領域,實現了人才技術服務由適應需求向支撐引領的轉變。同時,產業學院的“項目化教學”探索,擴展升級為學校的專業群、產業學院、項目驅動創新班和應用型教學團隊“四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0版。 以專業群和產業學院為平臺,組建項目驅動創新班,對接產業鏈多元需求,于專業群中雙向選擇學生,政校行企精準定制實施教學方案,學生一題一做一應用,多做多思多成長,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從理論落地為實踐應用。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驅動教學實踐,組建特色應用型教學團隊、構建協同跨界的課程體系、創新實踐政校行企合作機制,帶動教學改革從淺層局部向深度全面轉變。 甘當“產業伙伴”、勇為“地方智庫”、爭作“人才特區”,三明學院的社會美譽度不斷提高,學生就業與發展的空間也得以大大增強。 服務發展 不可或缺 有為才有位。根植山區、蘇區、老區,只有以在地有為的實踐驅動,真心誠意服務三明加快發展,三明學院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助力鄉村振興、產城融合,三明學院推出了《服務三明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覆蓋經科教旅文體的10個市級服務平臺。近五年來,精準對接地方急需274項,提供規劃和報告74份,解決了一批地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其中,《我省農村水環境整治存在三個“短板”》等7項提案和報告,獲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 作為全國首家、福建唯一“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咨詢服務機構”高校,三明學院成為區域信息化工業化融合加速器。在全國應用型本科高校之中,三明學院率先實施綠色教育、開展綠色科研,2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中的75%聚焦綠色鑄鍛等產業,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人才技術支撐。依托對外合作項目,三明學院與境外30多所高校密切往來,舉辦首屆中美綠色教育產教融合論壇等學術文化活動,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與名片。 三明學院還運營全省首個“政府主導、學校運營、社會參與”的電商培訓孵化服務平臺——三明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和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三明)。近3年來,基地在扶智扶貧、創業創富中服務1萬多人次。 “挖掘保護、學術研究、教化傳播、融入再造”,三明學院建成了全省首個地方紅色文化VR館,打造地方文化傳承創新基地……順應高教分類改革之“天時”,三明學院傳承致用基因,扎根地方產業熱土,在產教融合的差異化、特色化、內涵式發展道路上獲得了新生。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從服務三明向服務全省拓展,三明學院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校企深度合作。今年一開年,三明學院就走進福建發展的前沿地帶——晉江市,主動推介科研創業項目,對接高新技術產業,雙方簽訂了校市合作框架。晉江15家企業、協會,分別與三明學院的8個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 創應用強校、育致用大才。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應用型新青年人才。更加主動地適應和引領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全面推進應用型大學建設,建成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新時代召喚三明學院繼續學以致用、行穩致遠。(本報記者李順亮 通訊員康志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