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絲龍魚,創新不息 姜生明與他的龍魚。 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姜生明已經是龍魚戲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歲的他守著鎮上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館內是他輾轉半生收集而來的老物件,其中色彩鮮明、錯落有致的龍魚一下就抓住了記者的眼球。 “我外公是老一輩的龍魚手藝人,所以小時候就經常看他做,很多東西都刻在腦子里。”姜生明與龍魚結緣源于他的外公,回憶起舊時時光,他眼里多了一些落寞,“我20歲進了部隊,出來之后干了很多工作,04年的時候才重新開始制作龍魚。” 姜生明說起這一段經歷時,尤為感激一個人。當時,中國第六代導演路學長為拍攝電影《租妻》來到五夫鎮取景,為貼近當地特色,路學長想在電影中插入一段“龍魚戲”的場景,他輾轉打聽到姜生明,出資請他制作一套龍魚以便拍攝。這也拉開了姜生明往后十多年致力于傳承龍魚文化的帷幕。 姜生明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被授予龍魚戲武夷山市特色文藝示范基地。 東南網記者 陳艷 攝 “太多年沒有做過龍魚了,一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好強的姜生明暗自較勁,“我就不信我做不出好看的龍魚!”那時的他,還尚未結識手藝精湛的彭子逑。 為了將龍魚做得栩栩如生,他還特意上街買來活魚放在家中日日觀察,模仿活魚的神態進行制作。經過極為刻苦地練習,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架構,姜生明終于做出了栩栩如生、形態逼真的龍魚,龍魚更是在電影中大放光彩。 “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龍魚戲,在別人看來是很獨特的,它是我們五夫鎮的文化,我得把這件事做下去。”姜生明比很多人都更早有文化傳承的認識,他開始認真思考起如何將龍魚戲傳播開、傳下去。 首先,他將目光放在龍魚的制作上。“傳統竹篾制作的龍魚保質期不長,容易腐爛,里面的竹子一腐爛,外面的布也跟著爛,再好的顏料和布料都浪費了。”他認為,龍魚是龍魚戲的載體,能夠長久保存的“龍魚”才更有利于龍魚戲的傳承。于是,他開始嘗試其他可替代竹篾的材料,試了多種材料后,最后選定了鋁絲。在他看來:“鋁絲容易造型,不容易腐爛,還輕便。” 其次,他還嘗試如何將龍魚以更好的形式進行傳播。“為了便于售賣和收藏,我之前試著做小龍魚,做了九個排成一排,特別好看。”但由于龍魚制作工序復雜,一個龍魚無論大小都要經過八道工序,即:架棍子,釘架子,打鋁線絲,綁龍魚,裝燈,蒙布,噴漆,畫麟。因此,產量并不高。 少年龍魚隊首次亮相。陳增 攝 同時,他受少年宮與學賢書院的邀請,作為指導老師,協同組建了少年龍魚隊。 “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龍魚的興趣提高了很多,舞得很起勁兒!還經常在鎮上演出,拿了不少獎。”提到少年龍魚隊,姜生明臉上神采奕奕。 隨著時間流逝,漸漸年老的他發覺,無論是龍魚的形式還是制作工藝,都不離開最重要的傳承人。在這一點上,他與彭子逑不謀而合。于是,他開始物色人選。“龍魚戲制作門檻高,要手指靈活,還要有大量的學習時間,加上現在市場不大,需求量和利潤不高,所以會比尋常手藝傳承的門檻更高。”講到這里,姜生明嘆了一口氣。但好在,自己的兒子對龍魚倒是頗有興趣。姜生明將他拉入伙,傳授他技術,他倒也學得有模有樣。 少年龍魚,堅守不息 五夫成人龍魚隊手舞龍魚穿過五夫興賢古街 謝國萍 攝 五夫鎮文體服務中心主任李直玲與兩位傳承人關系頗深,時不時會上門看一看兩位老人在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她對龍魚戲格外上心。 “龍魚戲是我們五夫鎮獨特的文化,很受民眾喜愛,像鎮上的少年宮和學賢書院都有組織少年龍魚隊,還經常在鎮上演出。”說到龍魚隊,李直玲眼里充滿了喜愛,十分歡喜地拿出視頻給記者觀看少年龍魚隊的精彩演出。 興奮的語氣之下,記者也發現了她對龍魚隊的憂慮。“少年龍魚隊都是由十幾歲的少年組成的,隨著他們一天一天地長大,龍魚隊也面臨著人員流失的問題,陷入頻繁替補的尷尬境遇。” 姜生明為當地企業定制的龍魚作為室內裝飾用品成列在商鋪內。 受訪者供圖 最近,李直玲一直在探索如何將非遺文化打造成文創產品。“如果把龍魚戲做成一個產品,既能拉動經濟,又能傳播開來,就能吸引更多人來五夫鎮,讓更多人了解龍魚戲、喜歡龍魚戲。”為此,她特意找了武夷學院合作。武夷學院將龍魚戲作為學生的設計課題,由學生的奇思妙想制作出許多形色各異的伴手禮和產品包裝。“效果很好,我想會有很多人喜歡的。”經過這次合作之后,李直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龍魚戲”的傳承,離不開彭子逑和姜生明兩位手藝人的堅持,離不開五夫鎮文體服務中心的支持,和與他們一樣熱愛龍魚戲的更多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