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23日訊(本網記者 肖練冰 陳艷)2021年1月1日,《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系列公益宣傳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頻道播出,其中武夷山“五夫龍魚戲”的展演片段格外驚艷。 “龍魚戲”是深藏于閩北小鎮上傳統的民間文化表演,是武夷山五夫鎮當地獨有的民間燈舞,原為鄉民祈福所用,后因朱熹中進士,又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內容表示對學子的鼓勵。每年的荷花節,都是它大放異彩的時候。龍魚戲的舞蹈多樣,姿態簡潔靈動,“水波起伏”“魚龍打斗”“龍鯉嬉戲”是它眾多招式之一,生動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蘊含的深刻寓意使它成為閩北地區民間的一朵奇葩。 五夫龍魚戲表演。陳美中 攝 “龍魚戲”沿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少不得手藝人的傳承。帶著好奇與敬仰,記者敲開了“五夫龍魚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子逑的家門。 竹篾龍魚,傳承不息 彭子逑正在制作龍魚的骨架 東南網記者 陳艷 攝 彭子逑是為數不多還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制作龍魚的手藝人,盡管如今雙手干枯發皺,但他依然能夠輕松而熟練地劈開竹篾,纏繞鐵絲。在他的手下,堅硬的竹篾柔軟得像一條可隨意造型的絲線一般,三兩下,一只飽滿靈動的魚兒雛形便由指尖生出。 “骨架做好后,再蒙上布,噴漆晾干后彩繪上去,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看似簡單的龍魚卻蘊藏了極為講究的工序,彭子逑嚴格地遵循著在書上學到的方法制作龍魚,“你看這個龍頭的嘴里要有噴火的機關,龍口下顎也要有能夠活動的裝置,這可不簡單。”彭子逑說著,臉上頗有一些驕傲。 “一只龍魚作頭,一只黑魚作尾,中間九只鯉魚,再加上兩個高照燈和一個龍門,這才是一套完整的龍魚。”彭子逑如數家珍般介紹道。清麗可愛的龍鯉,兇神惡煞的烏龍,還有極具特色的水紋燈和龍門,一個個結合起來,便組成了五夫鎮獨特的“龍魚戲”。 說起彭子逑與龍魚的淵源,更像是一段傳奇的經歷。彭子逑向記者說道,解放初期,他的堂哥是當時鎮上數一數二的龍魚制作好手,而他則是一個篾匠。每到年關,龍魚的需求量增大,他便常去給堂哥搭把手。 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龍魚被認為是“四舊”的產物。堂哥交由他一本關于龍魚制作和表演的書籍,害怕的他擔心犯下錯誤,又不忍“龍魚戲”就此流失,思考再三后將書中的內容記下后銷毀。書雖不在,但龍魚卻留在他的腦中,這也為他日后制作與傳播龍魚技術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過了幾年,鎮上的姜生明找人做龍魚,他當時制作量比較大,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就去了。”風頭過后,彭子逑結識了當時還只是一個普通人的姜生明。兩人惺惺相惜,共同研究探討龍魚制作的巧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