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繡”出綠水青山“繡”出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歷經3年多的建設,作為福定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標桿項目——生態林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靠的就是一股“繡花”的勁頭和功夫。 福州地處東南沿海,日照充足,雨水豐沛。種樹在很多福州人的印象中,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不就是挖個坑、埋個苗、培個土的事情嗎,沒有那么多“道道”。但是在甘肅定西,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種樹的艱難用當地流傳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種活一棵樹比拉扯一個孩子還要難。” “繡”好生態林,要的是一片真心。對待每棵樹苗,來自福州的工程技術人員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心呵護。坑小了,重新挖;苗小了,重新選;肥料少一克不行,水少澆一分也不行。為了讓樹苗長得高、長得快,他們施展開了“十八般武藝”,機械挖穴、滴灌工程、高位水池、精細施肥追肥等先進技術輪番上。正是這樣小心翼翼的精心呵護和管養,才造就了98%的種樹成活率,取得了1年抵3年的造林效果,硬是給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繡”好生態林,靠的是一顆恒心。人若無恒,萬事不成。植樹造林不是取巧活,關鍵在于久久為功、善做善成。從一期、二期,到三期、四期;從簡單造林到生態系統恢復;從增綠生態,到增收脫貧,生態林的建設不僅讓荒山變身綠水青山,更讓綠水青山成為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所有這一切,正是一批批的來自福州的掛職干部、技術專家和定西人民攜手同心,用恒心、用毅力,一茬接一茬干出來的。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我們相信,厚植綠色家底的定西,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能繪就山青地綠、脫貧致富的美好生活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