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記者 陳濱峰 黃戎杰 莫思予 覃作權 /文 張人峰/攝 抬頭是藍天,放眼見青山。 甘肅定西市鳳翔鎮李家岔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鋒沒想到,有一天這樣的生活圖景在家門口變成了現實。自家種不出莊稼的荒地,是如何成了風景,又帶來“錢景”的?秘訣是一套山海協作的繡花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年多,10641畝林地,160.56萬株苗木,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繡”綠了定西城區南面延綿的山頭,把習總書記當年在福建親自謀劃并倡導的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送到定西,讓生態扶貧成為隴中增綠、農民增收的一抹靚麗底色。 2019年,該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眼下,一座“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示范、科研”六位一體的萬畝森林公園呼之欲出。 “繡”活一株樹 “看,這就是爸爸在定西種的樹,已經比你高啦!”暑假,福州市掛職干部、定西市綠化委員會副主任鄭思行帶著孩子走進生態林一期項目。 此時,立秋已過,林間依然草木蔥蘢,不時從眼前飛過的中華蜜蜂,仿佛將鄭思行的思緒帶回了3年前。 2017年3月,隴中大地冰雪消融,本應是春意萌動的時候。“但我們沒有看到春意,遍地是裸露的黃土,目光所及一片荒涼。”作為福州市林業局技術人員,鄭思行第一次來到生態林項目所在地——安定區南山時,終于見識到了當地民謠唱的“山是和尚頭”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多次的扶貧調研,福州市的有關負責人和干部們發現,生態環境脆弱是導致定西市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之一,這個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定西長遠發展。 一個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前沿陣地,森林覆蓋率高,種樹有經驗、有技術;一個是自然條件嚴酷、貧瘠甲于天下的隴中黃土地,亟待改善生態環境…… 對此,兩市一拍即合,決定從2017年開始,在山地連片、生態薄弱的安定區南山,共同探索一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扶貧”模式,立足于長期改善生態環境,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切入點,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進行產業扶貧。 如何在荒山種活一株樹?面對這一道技術難關,來自福建農林大學以及福州、長汀的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專家,組建起技術團隊,帶著硬核實力來到定西。 “一番實地勘測,大家了解了‘隴中貧瘠甲于天下’說法的成因?!编嵥夹姓f,由于水土流失嚴重,當地土壤腐殖質層很薄,養分幾乎為零。而一年350到600毫米的降水量,與超過1500毫米的蒸發量形成強烈反差,干旱也是一道繞不開的難題,“種下的樹好多年都長不高是常態,有的甚至一年比一年矮”。 既然“靠天吃飯”行不通,那就人工干預。榕定兩市開始圍繞“一棵樹在定西的成長”做文章。 一棵樹的成長要吃肥,栽種之初,每株苗木都搭配好了“營養餐”,包含有機肥2.5公斤、過磷酸鈣100克; 一棵樹的成長要扎根,因此“營養餐”里還加入了生根粉,幫助苗木早日扒住土、長出根; 一棵樹的成長要喝水,多重“保濕”手段齊上陣,澆水時往土坑里加保水劑,讓水變得黏稠而不易流失,三期、四期項目還往土坑上面覆蓋枯葉、草根,減緩水分蒸發。 栽種只是第一步,日后的撫育也是成活關鍵。在一期項目現場,記者看到一根根黑色細管順著樹的根部“爬”過,正是配套建設的1020畝滴灌工程。每到旱季,高位水塔開啟閘門,水便從管道輸送給每一棵樹“解渴”。 “但這種模式成本高,隨后幾期項目,我們找到了更簡單有效的方式。建設多個100立方米的簡易水池,每年兩次配合抽水機、水管來給樹木澆水?!编嵥夹懈嬖V記者,由此省下來的資金又投入到了優化苗木規格上。 一期選用1米高的苗木,如今已優化為1.5米高的苗木,更大的冠幅、更發達的根系,保證了更高的成活率。 “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的創新造林技術,打破了當地“只種不管”的簡單造林模式。有著20年造林經驗的定西市安定區林草局黨組成員陳正斌對此心服口服:“在此之前我們從沒這么做過,福州的造林經驗對定西來說是顛覆性的?!?/p> 3年前種下的樹苗如今“躥”得比人高,穩定在98%的成活率讓定西群眾看到了綠色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