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居民自發投入鄉村環境整治。 東南網7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通訊員 陳江釗 文/圖)近年來,晉江市堅持問題導向,運用系統性創新思維,全面開展鄉村善治試驗,因地制宜探索鄉村善治新路徑。2019年12月,晉江市成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是我省入選的三地之一。 解決“干部說不清,群眾看不懂” “我們村注冊的倉儲公司營業執照批下來了!”23日,晉江市唐厝村的文書唐慶平興奮地告訴村支書唐太強。這是唐厝村收回村口長期被占用地塊后,處置經營的一大進展,全村矚目。 唐厝村位于晉江與泉州相接的池店鎮,在主干道鳳池路邊。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唐厝村成為物流倉儲的優選地。這個戶籍人口只有1900人的村子,外來人口超過1萬人,有大小超市60多家。亦因此,村口有60多畝集體土地被長期低成本占用。寸土寸金的地方,3年租金只有20萬元,村集體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很多村民看在眼里,怨在心里。 2017年5月,唐厝村在充分征求民意后,決定收回這些集體土地。涉及8家經營戶,占用最短的時間也有10年……回收難度可想而知。“這是全村村民的呼聲,我們干起來也理直氣壯。”唐太強說,整個回收、處置、再開發經營的過程,每一步都要做到公開公正,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收回后,5畝建菜市場、29畝建物流園……每一步進展都在村黨務公開欄上公開,并發布在“一戶一人”微信群里。6月28日,唐厝村按照晉江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的要求,在微信公眾號及村務公開欄上公示了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結果報告。 “公開公示,讓村民心里有數,干部做事不孤獨,推進起來就很快。”唐太強說,執照批下來了,等到土地等手續辦好,1萬平方米的物流園就可以動建,建成后每年收入20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翻兩番不是問題。 “干部說不清,群眾看不懂。”針對村級資產管理、村級財務運行這一治理的“痛點”,晉江市創新農村三資管理“一網通辦”機制,推行村級財務集中網上管理,集體資產資源網上公開。在全省率先啟用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共享平臺,包括資產管理、股權交易、資產交易、財務監督、信用警示等5個模塊,涵蓋對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智能化監管。記者在系統中看到,平臺財務模塊分別設立村(居)委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組和村屬投資公司4個平行賬套,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信息和成員信息數據化管理,邁出了“村經分離”改革的關鍵一步。 晉江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友加表示,將集體“三資”情況“曬”在陽光下,是為了從根源上解決村級財務公開不及時、不透明,集體資源資產出租處置不規范等問題,從而為鄉村規范治理打下基礎。據了解,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晉江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的信訪件總量下降68%。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晉江市還試點開展村級財務資金網上報支,探索“手機報支、線上審批、電子對賬”的模式,形成村級財務收支結算的“閉合圈”。 已經當了20年村干部的唐太強深有感觸地說,村級財務的規范管理,加上村級集體資產信息的公開,不僅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更拉近了干群關系。村干部做事就在于一個“公”字,村民真正看到你公正了,村子治理起來就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