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晉江金井鎮圍頭村村主任洪水平(右一)再次進行網絡直播,為圍頭鮑魚“代言”。 蔡奕凡 供圖 創新工作方式 提升地方官員基層干部社會治理能力 有分析認為,地方官員、基層干部不僅要當“營銷員”,還要當“網絡主播”,熟悉互聯網話語,用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帶貨”。這對他們的公共溝通能力是一次有益鍛煉,只有腦子里“有貨”,才能帶得動貨。 “很高興跟大家見面,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推動我們村的鮑魚上線銷售。”4月12日下午,晉江市金井鎮圍頭村支書洪水平乘船出海,來到漁排作業平臺,為本村的鮑魚直播帶貨。雖然閩南口音濃重,但是他直播起來游刃有余,既當“導游”又當“導購”:抓起個大飽滿的鮑魚,給網友們科普鮑魚的各種知識;回到岸上,花樣介紹鮑魚的多種烹飪方式……2個多小時的直播,吸引了超3.5萬名網友的圍觀,淘寶直播間得到3萬多的點贊,微博話題#圍頭村書記直播賣鮑魚#閱讀量達151.8萬,當天全國各地網友下單購買了2679斤的鮑魚。 這是洪水平第二次為圍頭鮑魚直播帶貨。3月22日,洪水平就打頭陣,在“圍頭海峽第一村”抖音直播平臺上客串“主播”,“帶貨”推介海峽漁村名優特產。持續兩個半小時的直播“首秀”吸引了1萬多名網友圍觀,得到320多條彈幕和6000多個點贊。首次直播后,圍頭村鮑魚線上線下比以前每天多銷售2000多斤,銷量較疫情之初翻了兩倍。 “這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有著更深的考量。走線上線下融合之路,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洪水平說,目前圍頭村已組建了一支8人的電商團隊,正在積極探索一條由黨支部主導、村里搭臺、電商團隊運營、微商達人唱戲的“互聯網+漁業生產+鄉村旅游”圍頭發展“新路”;還計劃與“網紅”合作,在各個電商、社交平臺進行鮑魚的推廣和銷售,發展鮑魚深加工;同時,通過短視頻直播互動在線上銷售海帶、魚干、蝦米等海產品及鱸魚、石斑魚等生鮮配送。 “地方官員、基層干部變身‘網絡主播’,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政府公共溝通的優勢,直觀地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理念。同時,地方官員、基層干部要注意公共溝通技巧,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提升政府營銷能力,為好產品代言。”福建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蔡承彬如是說。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文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地方官員、基層干部當“網絡主播”推介本地特色農產品,也對其真正深入了解本地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了解把握本地鄉村振興的難點和關鍵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地方官員、基層干部熟悉網絡話語,熟練運用網絡工具與社會公眾溝通互動,這對于在互聯網時代,地方官員、基層干部轉變社會管理觀念、創新工作方式、提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專家建言:要加強品牌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多位專家在采訪時表示,要解決地方特色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還需要政府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包括特色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及產品品牌的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學會農業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師范大學副教授王維奇認為,要借助互聯網等新興營銷手段,打通農產品銷售流通的“梗阻”。他表示,新媒體直播是當今疫情下農特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地方官員、基層干部主動接納,其在直播帶貨過程中,也可以了解市場最新動態,傾聽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挖掘當地農特產品特征與價值,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經營主體適時調整銷售與產品展示策略,并做好完整產業鏈協同發展,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集生產、收購、儲藏、運輸、加工、市場建設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采訪中,不少農學方面的專家表示,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地方企業和農戶應該更加積極地融入,企業可以代收農民農特產品,形成農產品集中地網絡化,在農特產品方面,要將當地多種類型的農特產品集成,形成集聚效應,打造品牌特色,形成統一的品牌,突出地域生態環境與文化優勢,增加農業產品的活力與影響力。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謝宏忠認為,目前各地政府都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政府要服務于市場,疫情之下,地方官員、基層干部化身“網絡主播”助力經濟發展是特殊情境下的做法,體現了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可以肯定。他表示,在這特殊時期采取的特殊手段之外,在平時地方政府要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更大力地深化推動“放管服”改革,不斷出臺相關惠企、惠農政策,如此才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出更好、更優良的營商環境,從根本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