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灣湖既打造自然生態美景,又讓百姓有“湖”同享。這是位于漳州最大在建安置房項目——鴻浦豪園小區旁的湘橋湖一角。 這里,是有“湖”之地,居住于此的,是有“福”之人。水波、云光,飛鳥淺吟、游魚低唱,生活在此,既能享受城市的繁華與便利,又兼得村莊的生態與恬靜。一線湖景,滿足你所有想象! 呵,以上可不是地產商廣告,是被形象稱為“串串湖”的九十九灣湖,它串起了城鄉風景,撬動了新舊動能轉換,百姓盡享宜居環境,產業獲得轉型空間,帶來了一連串幸福漣漪—— 城鄉融合 百姓有“湖”同享 三月春光好,黃亞西和老伴走出家門,散步遛孫。 黃老是名村醫,72歲,龍文區藍田鎮湘橋村人,“少年時,家門口船來船往,好不熱鬧,”提起村莊往事,黃老像個活字典,“這里以前是水田,需踩水車灌溉,大孩子蹬得快,我跟不上,只得把手吊在橫梁上……” 這輩子沒離過鄉的黃老,自稱離不了門前那條河——九十九灣。每年農歷五月參加龍舟賽,從18歲到50歲,他一次沒落下。 九十九灣,溝通九龍江大支流西溪與北溪,是漳州流域最廣的內河。湘橋村地處九十九灣分流與西溪之間,村落三面臨水,建筑依水而立,是集文化、名人和古建筑為一體的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九十九灣湖“變奏曲”早有序章。自古就是漳州城郊水路運輸的重要通道,九十九灣沿岸曾煙柳繞堤、小舟穿梭,參差十萬人家。然而,這顆“明珠”光彩一度遮蔽。2014年初,作為市區實施“內河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九十九灣整治工程啟動。幾年來,經過有效綜合治理,九十九灣主港道兩岸分別拓寬,內河水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閩南水鄉”風貌初展。 在此基礎上,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調研,決定在湘橋村旁建設湘橋湖,在坂上村建設坂上湖,在孚美村建設孚美湖,進而將坂上湖和孚美湖連通稱“上美湖”,以湘橋湖、上美湖作為一期項目帶動九十九灣湖全面建設,推動九十九灣湖串湖成線、串珠成鏈,呈現河上有“湖”、四季花開的濱水景觀,使之成為城區“五湖四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湖”拓“河”,拆“違”植“綠”,建“廊”插“花”,如今,湘橋湖北岸及湖心島已基本成型,項目遵循閩南水鄉整體風格定位,實施綠化、景觀園林小品、水體駁岸、游船碼頭等建設。 古村喜添新湖,秀色輝映民生,湘橋湖就這樣出現在老黃家門口。 近水樓臺,與湘橋村隔河相望,拆遷戶陳添泉同樣擁有一個在湖邊的家——鴻浦豪園小區(碧湖棚戶區改造項目)。這是漳州最大的在建安置房項目,共有18棟樓房,3014套安置房,一座規模不小的“民生小鎮”在這里悄然崛起。 “這個小區四面環水,九十九灣蜿蜒而過,許多人說這是風水寶地,”建設方感慨,不少開發商有意拿下這片地開發房地產,區政府予以謝絕,并在安置房項目配套建設小學和幼兒園。 城到哪里、水到哪里、景觀到哪里。鴻浦豪園小區發揮區位優勢配建九十九灣護岸景觀,外加三座橋梁,讓群眾能夠“看水、親水、嬉水、樂水”。 悠悠綠水,水活水清,今年,九龍江北溪西溪水系連通工程啟動,龍文河湖相通、水體相連的美麗格局正在形成。 “日現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流水聲”,聽著九十九灣河的潮起潮落長大,黃老笑言,往日,眺望遠方,圓山就在云朵中。而今,“圓滿”的生活就在眼前:窗下是湘橋湖波,出門是閩南水鄉,旁邊有小學、幼兒園,看病有市醫院龍文分院…… “什么是幸福指數,這樣的日子就是夠‘好康’和幸福”,老陳憧憬著“出棚入樓”,“今秋,孫女上幼兒園,外孫上小學,放學就逛湘橋湖,想想就高興。” 有“湖”同享,不僅是黃亞西、陳添泉,更多的鄉親們開啟了“湖居時刻、灣區生活”…… “上美”所在 發揮上好效應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龍文區及有關建設單位,不斷優化湘橋湖、上美湖生態項目方案,最大程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根據九十九灣河道地形地貌,對湖體規模、湖體形狀、湖體深度進行優化設計,做到省力、省錢又省地;同時避免“裁彎取直”,進一步提高水道的曲折度、通聯度,形成“串串湖”,提升項目的輻射面、受益面;注重保護好河道兩岸的林地、果園,充分體現九十九灣的原生態風貌;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土方區內平衡”,做到投資省、速度快、效果好。 2017年11月30日,巿十六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六次會議,審議并表決通過《漳州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中心城區重要生態空間實施保護的決定》,劃定面積約695畝的上美湖片區被列入“中心城區重要生態空間保護范圍”之一,涉及拆遷面積約22.5萬平方米。目前正同步推進征遷與施工,部分湖體已開挖成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遷建設,對龍文區商務局局長楊東黎來說,“屬二次招商的良機!” 上美——閩南語“最漂亮”的意思。 “美的地方,要發展美的產業。” 一些不符合生態空間和產業發展規劃的企業被列入整治名單,一批“低小散弱”企業得以改造或淘汰;違法建筑違章搭蓋等,則在征遷中被依法拆除。 曾經是聞名全國的建筑模板生產基地湘橋村,全村曾有100多家小工廠,污染使得這里白天天色和傍晩一樣。現在污染產能全部清退,七星池與紅磚厝交相輝映的古村味道又回來了,成為不少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而原廠房被納入上美湖二期征遷的孚美實業,“是區里想留下的本土好企業。”始建于1995年,公司以生產速凍方便食品及速凍果蔬加工為主,擁有省內規模最大的果蔬冷凍廠房,在全市農產品出口創匯企業中位居前茅。 “企業這幾年發展迅速,市場遍及美國、歐洲、韓國、中東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搬遷肯定會影響到生產進度,”總經理陳建和很為難,“我是孚美村人,愿意為家鄉發展出力,可好不容易拿下的成熟客戶資源,不想失去。” 做好服務留下好企業,“我們不斷地與企業主溝通協調,了解他們的難處,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問題,”楊東黎說,統一貨幣補償,采取先安置、后拆遷的方式,為正在趕制訂單的企業爭取生產時間。 孚美實業的“新家”選址藍田開發區朝陽園區,與聯東u谷-漳州國際企業港為鄰,“土地即將掛牌出讓,廠房會盡快規劃開工,”陳建和說,此次搬遷,公司也迎來產業升級的新機遇,計劃建設現代化廠房、引進新設備,“二次創業”擁抱新時代。 除了孚美實業,還有紅梅家具等好項目、優質項目都愿意在龍文繼續耕耘。 以拆違促拆遷,以拆遷促二次招商,以二次招商促新舊動能轉換,各項工作齊頭并進,一氣呵成。上美湖、湘橋湖的建設不僅拆出了好環境,還帶動了城市板塊和產業能級的提升,打開城市發展新空間,誠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所提出的,“做優生態環境,促進有效投資,放大‘生態+’效益。” 鄉村振興 留住美麗鄉愁 “生態+文化”,助力本土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也被提上日程。 “九十九灣自古是城郊水路交通運輸的要道,漳州歷史上連接海絲起點的內河港口,帶來了航運與商賈繁華及深厚的人文積淀。”區主要領導如是說,要把其建成生態之河、產業之河、文化之河,重現昔日榮光。 一灣碧水,成為城鄉之間的詩意聯結,閩南古厝首先得以復興。 復古,“閩南水鄉”項目示范段(新浦東路至水仙大街),以閩南古厝、騎樓等本土建筑為原型,一座座仿古建筑漸次鋪開,“建新如舊”。漳州城投集團作為施工方,特別注重在項目征遷中對“磚頭、石頭、木頭”等本地古建材料進行回收,就地取材、精心挑選后靈活運用。 存古,湘橋村內,“大夫第”“翰林第”等10余座明清官宅、古民居,及全省唯一一座華佗廟,面朝溪流一字擺開,“修舊如舊”。古厝周邊,包括黃亞西家在內的30余棟民居,已經立面改造,集體“換裝”,透出濃郁閩南風情。 “成家前我還住在‘大夫第’,著名國畫家、漳州畫院首任院長黃稷堂先生就住后面呢。”身為黃氏第26代子孫,黃亞西感到驕傲。依托黃稷堂的名氣,村里籌劃建設區文化字畫、特色手工藝品一條街。 留住“形”,守住“魂”,按照規劃,九十九灣湖由北至南,將串起內林夜市、七里水鄉、逸野古塘、龍溪競舟、湘橋懷古等“水鄉十景”,既保護老祖宗的“筋骨肉”,又傳承在地文化的“精氣神”,形成城市文脈,塑造有靈魂的生態景觀。 “在九十九灣湖的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歷史人文故事的挖掘與提煉,讓生態與歷史文化同時得到復興。”漳州城投集團董事長賴紹雄介紹,比如,針對漳州曾是武風鼎盛之地,融合國內知名的橫店影視城、各地武術小鎮的建設理念,打造具有漳州特色的武術小鎮,融合兵器陳列、武術培訓、游客體驗等多元業態。 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句話印在湘橋村戲臺墻上,格外醒目,企業家致力把實業做強,當地群眾也努力經營自己的小日子。 黃亞西的小兒子衛校畢業后回鄉工作,這一對父子村醫,希望盡一己之力,守護一方鄉親健康,“每年農歷十月十七是‘仙祖(華佗)生日’,全村最隆重的民俗節日。”利用華佗廟和現存的100首藥簽,村里謀劃推廣傳統中醫保健護理、養生藥膳館等項目。 另外,龍文區悠久的龍舟文化也在九十九灣畔復蘇,龍舟博物館、龍舟賽事品牌打造等都在計劃之列。未來,九十九灣湖還將與漳州古城等城市旅游點互動,共同串聯成漳州全域旅游體系。 “五湖四海皆春色,萬水千山盡得輝”,黃老鄰居家的這副對聯,真美。 ⊙楊志慧 曉蘇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