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順昌公安局民警協助工人把綠化樹搬運至森林公園種植 (池亮亮 陳柏材 攝) 光澤志愿者相互配合著植樹 (邱洪福 攝) 邵武志愿者給新種下的樹澆水 (余曉勤 攝) 大武夷新聞網訊 春回大地萬物蘇,植樹添綠正當時。12日,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為進一步鞏固我市生態資源優勢,實現全市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雙增長”,2018年,我市計劃完成植樹造林20.17萬畝、森林撫育70萬畝、封山育林43.07萬畝。 今年全市林業工作將圍繞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重點工作開展,通過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實施,加快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商品林贖買、林下經濟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為南平積累更多優質生態財富。同時以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為契機,做好中心城區環城一重山森林生態景觀改造提升及高速公路森林生態景觀通道、珍貴用材樹種造林、重點生態區位林分修復、鄉村生態景觀林等建設,做到造一片林即成一片景,真正讓森林走進城市、城市擁抱森林。 另悉,今年是我國第40個植樹節。40年來,我市廣泛宣傳倡導義務植樹,在學校、環城一重山等重要區位建立義務植樹基地,創新開展“孝順樹”“共青林”等種植紀念樹、營造紀念林活動。與此同時,我市還積極開展以“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四綠工程為重點的植樹造 林活動,大力實施鄉村生態景觀林、千里生態綠廊、“三沿”森林生態景觀建設等,群眾綠化意識不斷增強,全市綠化水平不斷提升。(吳建瓊) 松溪:簡辦紅白事 多種生態樹 大武夷新聞網訊 12日一早,松溪縣溪東鄉古衕村護林員沈紹銘就扛著鏟子,和村里的黨員們上后山植樹。不一會兒,一排排小樹就在山腰上“安了家”,與背后120畝的山林融為一體,綠成一片。 “這片樹林險些遭到破壞。”沈紹銘說,由于這片山林是當地的“風水林”,按照風俗,村民們得把親人葬在附近。以前,有些人相互攀比墓地的規格和檔次,結果墓地規模越建越大,風水林面積越來越小。 “林子都快被墳墓‘吃’沒了。”沈紹銘說,那些年他最怕清明節,林子里一冒煙,就得跑到山里看看,擔心祭祀造成火災。 移風易俗救了風水林,也給村民減了負。 早在2005年,古衕村村民們就自發地籌建了一座村級公墓,同時出臺《公墓管理約定》,約定“村民去世后,不分長幼、不分貧富,一律按去世時間順序排入公墓。”還成立了理事會監管亂葬行為,“按照約定,誰破壞了山林,誰家就要殺豬,給每家每戶送4兩豬肉。”村支書羅章順說。10多年過去,這里的山林逐漸緩過氣來,愈發蔥蔥,陵墓的攀比歪風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2年,古衕村更進一步,建起了紅白喜事代辦點,為村民提供桌椅場地和烹飪服務,每桌僅收60元清理費,有效杜絕了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的行為。2016年,古衕村總結經驗,將各項約定整理成《移風易俗約定》,增加了“白事活動只能擺3個花圈”“紅白喜事限擺15道菜”等內容。 “山林更美了,陋習也徹底沒了。”沈紹銘笑了。 “欠山林的債,終究還是要還的。”羅章順說。在鄉政府支持下,2015年起,古衕村成立了黨員志愿服務隊,每年植樹節都要上山植樹造林。錢從哪來?“都是簡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代辦點支持一些,村民們捐一些,村兩委提供一些。“大家從移風易俗中得到了實惠,都很樂意投身進來。”羅章順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古衕村的事例表明,只要持之以恒地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山美水美人美的新農村指日可待。”松溪縣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范祖強說。目前該縣109個村(居)都在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古衕經驗”正在全縣推廣。 (李典利 葉欣) 植樹添綠正當時 大武夷新聞網訊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植樹正當時。連日來,全市各地相繼開展植樹活動,為美麗南平再添一抹綠色。 建陽區潭城街道中南社區積極組織轄區30余名志愿者,在建平路兩側種植了20余株綠樹。邵武團市委、綠化辦在郊區苦竹灣河灘濕地聯合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近300人齊心協力種下梨樹、桂花樹480株。建甌公路分局志愿者對國省干線開展綠化補植,共補植紅葉石楠8488平方米,紅花檵木1150平方米等。光澤縣綠化工作委員會組織200多人,將1萬多株福建含笑、楓香、杉木等苗木種下。順昌縣組織近千名志愿者在城關龍山公園參加義務植樹,共栽下銀杏大苗和閩楠、紫薇等小苗近5000株。政和法院干警來到“法官、檢察官公益林”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共種植楠木、羅漢松百余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