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筆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今年全市共爭取利用資金392.5萬元,開展各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達18場(次),累計放流各類大黃魚、黃姑魚、曼氏無針烏賊、長毛對蝦和淡水經濟漁業苗種達4.0億單位,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漁民利益得到有效保護。實施增殖放流,增加漁業資源,只是寧德市推進海域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采取的一項有力措施。 寧德市是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入侵最為嚴重的海域之一,互花米草面積達6000多公頃。為推進外來物種治理,寧德市大力開展互花米草治理與修復項目,在環三都澳水禽濕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鹽田片區、東吾洋和沙埕港巽城紅樹林保護區范圍內,通過機械清除互花米草1200多畝,種植紅樹林(秋茄)820畝,海洋生態修復效果良好,取得較好的示范效果。 近年來,寧德市還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該項目是農業部全額撥款支持人工魚礁建設的項目,定位為生態修復型工程,可改善海洋環境,誘集魚類前來索餌、產卵,同時也可為魚類提供逃避敵害、棲息生長的場所。近幾年來,共利用資金2300多萬元,在霞浦縣、福鼎市近岸海域已經投放各類人工魚礁3.1萬空方。其中,今年在霞浦縣筆架山島和根竹仔島共投放人工魚礁礁體322個,礁區用海面積23.77萬平方米,礁體總空方12124立方米。9寧德網 陳碧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