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歷史底蘊和品位特征的綜合體現,是城市載體服務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內容。 海濱鄒魯,山水靈秀,孕育了千年閩都的厚重文脈。「人指南臺山與川,大驚喜氣異當年。」近年來,福州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不僅因為城市建設與物質生活的提升,更因為愈加豐富的文化活動創造的和諧人文環境,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鮮的文化血液和人文基因。 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福州市正在以創建為契機,依托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資源優勢,持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優做強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節慶活動,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國打響「福州品牌」。 文化志願服務接地氣 「感謝你們用勤勞的雙手建設濱海新城!」一首詩朗誦《攻堅2017 勇當排頭兵》,引起了近千名一線建設者的強烈共鳴。5月23日,「到攻堅一線去」——福州市文藝志願者濱海新城建設慰問演出在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舉行,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這是福州市文化志願服務品牌「文化志願手拉手」開展的活動之一。自2008年啟動以來,該項目登記注冊的文化志願者達3219人,建立服務基地152個,下基地開展活動上萬次,累計受益人數上百萬人次,形成了參與廣泛、形式多樣、活動經常、機制健全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每個基地每年開展大型集中性服務不少于10場,95%以上的服務基地提供至少3種類型的志願服務項目。」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發動文化系統干部職工、文藝院團演員、基層文藝骨干等力量組建文化志願者隊伍,在全市範圍內的社區、學校、文化站等地設立服務基地,形成了遍布城鄉的文化志願服務網絡。依托文化惠民「六進」、激情廣場大家唱、「非遺進校園」等群文品牌活動,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的實際文化需求,尤其是特殊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志願服務。 打造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完善制度管理、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為此,福州市實行志願者分類、動態管理,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組織其參與相適應的文化志願服務;建立「結對子」共建服務機制,登記注冊的志願者對口服務至少2個基地,與下設文化團隊志願者對接至少3個基地;建立以服務時長、人數、成效為指標的綜合評價機制,完善相關獎懲機制與退出機制,每年舉辦一次專場演出暨表彰活動;定期組織各類培訓,提升文化志願者隊伍服務水平及專業技能。 公益文化活動聚人氣 《詩品·序》中說:「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參與藝術欣賞、參加文藝活動是人民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今年2月21日,畬族·風——文化惠民「六進」演出在羅源縣西蘭鄉精彩上演,為畬鄉百姓帶去了豐盛的文化大餐,也拉開了羅源縣第十屆民俗文化旅遊節的序幕,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文化惠民「六進」(社區、農村、校園、軍營、企業、廣場)活動是福州市精心打造、培育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曾獲評文化部「全國基層文化志願服務示範項目」。17年來,該活動堅持每月舉辦一場,受益群眾達20多萬人次。 近年來,福州市通過加強隊伍建設、實行差異服務、樹立「互聯網+」思維、采取「總分館」制模式和發揮社會力量等五大支撐,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延伸至基層的每個角落。逐步打造出了以激情廣場大家唱、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新福州人歌手大賽、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相約九日臺」周末音樂會、合唱音樂節、非遺校園行、文化志願手拉手八大品牌為代表的一批人氣高、影響大的群文活動。其中,群眾自發組織的「激情廣場大家唱」,參與人數近百萬,去年通過文化部考核驗收,成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 在運行機制上,福州市以「總分館」制為模式,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化。通過統籌規劃與合作協調,構建一個以現代化網絡通信技術為依托,以總館為龍頭、縣(市)區分館為骨干、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為網點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聯動機制,加強各級文化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 這種模式在藝術培訓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運用,福州市屬文化館立足基層,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以「總分館」制為依托打造高品質、廣覆蓋的網絡陣地,積極探索公益性培訓創新模式,推進全民藝術普及。與大師同行、藝術公益課堂、傳統文化體驗、藝術扶貧工程、基層文藝骨干培訓、農村文化協管員培訓等項目進一步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精準對接和配送。全年各類培訓項目累計60余項、授課5200課時,受訓群眾達36萬人次。 閩都特色文化響名氣 民國時期沈紹安蘭記的金漆彩繪山水人物長頸瓶、已故近代福州漆藝大師李芝卿的武夷風光磨漆畫屏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和舉漆畫精品《九歌·山鬼》……今年4月,正在芙蓉園展出的2017年福州漆藝回顧展,引得前來參觀的市民、遊客紛紛拍照。 一對坐在玉蘭樹下休憩的老夫婦告訴記者:「福州是『中國漆都』,漆藝回顧展讓我們有機會飽覽福州漆藝發展的輝煌歷史,而且漆藝展安排在福州四大古典園林之一的芙蓉園,又是免費開放的,我們已來了多次,身在福州很知福、惜福。」 古老的漆藝,與按原貌精心修繕的芙蓉園相得益彰,充分發揮了芙蓉園文保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為福州市文物資源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 據悉,經福州市委、市政府批準,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將打造成漆文化街區,朱紫坊漆意日濃。去年7月,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在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舉行,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感嘆說:「雙年展放在歷史文化街區展出,這個展覽空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福州用足用活了文物資源。」 近年來,福州市結合文物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嘗試,采取不同方式予以合理利用,力爭讓文物在新形勢下實現價值、展示魅力。如三坊七巷建立了一個中心館、37個專題館、24處展示點,現已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榮獲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並獲評5A級景區;省級文保單位高爺廟、正誼書院、林森故居等也作為文化場所開展常態性的文化服務活動。 此外,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一鄉(街)一特色,一村(社)一品牌建設紅紅火火。五城區的元宵燈會、羅源縣三月三畬族文化旅遊節、福清市石竹山夢文化節等都已成為榕城響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有福之州,文化共享。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福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已至,勠力同心,真抓實干,向文化強市的夢想闊步前進。 (林宇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