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12月4日電 題:“這里就是我的家”——澳門土生葡人的小城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露 郭雨祺 在澳門半島西南面,有一條長220米、兩旁均是雙層高中式青磚紅瓦頂房子的街道,這里是“澳門新八景”之一的福隆新街。小路盡頭開著一家名叫“老地方”的餐廳,是土生葡人馬安娜經(jīng)營了12年的土生菜館。 土生葡人馬安娜在“老地方”餐廳設計菜單(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土生葡人”是澳門社會中一個獨特的群體,雖然至今沒有官方定義,但普遍被認為是在當?shù)赝辽灵L的葡萄牙裔人士及其后代。 土生葡人馬安娜(前左)與朋友在陜西·西安澳門周上合影(8月26日攝)。新華社發(fā) 今年62歲的馬安娜出生在澳門。“我媽媽是土生葡人,爸爸是葡萄牙人。小時候住在大炮臺那邊,我們會在家里慶祝圣誕節(jié),也會在農歷新年到鄰居家一起吃團圓飯,收紅包。”馬安娜回憶道。 澳門開埠至今已有400多年,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這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社會環(huán)境。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不僅給澳門留下許多文化遺產(chǎn),也在土生葡人的家庭生活中得到體現(xiàn)。 蘇暐楠是馬安娜的小兒子。“我爺爺和爸爸都是中國人,家里既會過春節(jié)也會慶祝圣誕節(jié)。爺爺以前開面檔,中午下課我們會去那里選自己喜歡吃的配菜,晚上回家再吃媽媽煮的土生菜,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他說。 文化的傳承不僅體現(xiàn)在飲食,對孩子們的語言教育,馬安娜認為在澳門生活一定要懂中文。“我和哥哥都會講普通話,小時候早上去葡語學校,晚上還有3小時中文學習,這是媽媽要求我們一定要做的。”蘇暐楠說。 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環(huán)境讓蘇暐楠對澳門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去過葡萄牙,也去過很多別的地方,但無論去哪里,我都會回到澳門,我始終認為這里就是我的家。”蘇暐楠說。 2013年,已經(jīng)退休的馬安娜萌生了開一家土生菜館的想法。餐廳名“老地方”源于粵語口語“老地方見”,她希望餐廳可以成為朋友們聚會的場所,也能讓食客們在這里感到溫暖。 餐廳內所有裝飾都是馬安娜的設計。無論是門口的大紅燈籠和毛筆字牌匾,還是巴塞羅斯公雞和藍白瓷磚;無論是墻上的京劇和龍元素裝飾畫,還是波爾圖照片和葡萄酒橡木桶,都清楚地告訴食客中國和葡萄牙文化在這里相融相生。 土生葡人馬安娜(右)在“老地方”餐廳門口與同事聊天(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土生葡人馬安娜(左)在“老地方”餐廳與同事交談(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據(jù)澳門特區(qū)政府旅游局官網(wǎng)介紹,土生菜糅合了葡萄牙菜和中國菜的特點,以來自歐洲、南美洲、非洲及東南亞的時令食材和調味料烹制而成。 12年間,“老地方”的菜譜幾乎沒有變化,口味也很穩(wěn)定。“家人教的配方,我從來沒改過,這樣才是傳承土生菜的本味。有的客人會問這些菜背后有什么故事?答案就是關于媽媽的愛和家的記憶。”馬安娜說。 據(jù)澳門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今年10月1日至7日,澳門入境總旅客接近百萬人次;日均客量達14.1萬人次,同比上升22.9%;10月3日入境旅客達17.4萬人次,創(chuàng)澳門有正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來國慶假期最高日均和單日旅客量。 澳門旅游經(jīng)濟煥發(fā)新活力,“老地方”感同身受。馬安娜介紹,10月以來餐廳迎來游客高潮,之前可以供應兩三天的特色菜“大雜燴”,現(xiàn)在幾乎當天售罄。 特區(qū)政府十分重視土生菜的傳承與推廣。2020年11月,澳門“土生菜數(shù)據(jù)庫”正式推出,內容包括土生菜書籍及刊物、手稿和食譜的相關信息。2021年5月,“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對于餐廳未來發(fā)展,馬安娜和兒子想法并不相同。她希望“老地方”能成為保障孩子們生活的后盾,而蘇暐楠則認為傳承土生菜不需要“子承父業(yè)”。 “我的廚藝沒有媽媽好,不適合做餐廳,但我大學讀傳播方向,論文也與土生菜相關。”蘇暐楠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視覺設計和社交媒體讓土生菜從“老地方”走向更多人。 現(xiàn)在,馬安娜已經(jīng)接受了兒子的想法。“就像餐廳的葡文名‘美好時光’(BELOS TEMPOS),只要客人在這里感到開心,我就想一直做下去。”她說。 土生葡人馬安娜準備客人的外賣(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土生葡人馬安娜介紹她的寵物貓(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土生葡人馬安娜在“老地方”餐廳烹煮土生菜(12月3日攝)。新華社發(fā)(張金加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