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2月3日電 題:“從0到1再到N”:香港打造產學研融合創科生態 新華社記者 褚萌萌 11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新華社發 在深圳河南岸,0.87平方公里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施工現場建設正酣。今年年底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的首批大樓將陸續落成。海內外企業與高校、研發機構等將相繼入駐。 在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中,河套香港園區將打造“國際化的產學研平臺”,發展成為“國家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河套香港園區的藍圖,形象展現出“從0到1再到N”的創新關鍵路徑。近年來,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生產應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鏈發力”、促進“環環相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愈發清晰,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前排)及其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從0到1:基礎科研新動能 多年來,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被業界稱為“遺忘的對抗者”。這名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一直在研究阿爾茨海默癥,近年來終于取得突破性進展,開發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策略。 今年5月,這項研究成為首批落實參與“產學研1+計劃”的24個項目之一,獲特區政府資助,授權該校初創公司進行臨床開發和商業化。該計劃旨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目標是以100億港元資助不少于100支高校科研團隊。 原始創新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抓手。在基礎科研方面,香港實力雄厚,擁有5所世界100強名校、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藍圖下,香港繼續筑牢“科研基建”:香港大學籌建國際創新中心,涉及生物科技、量子研究、新材料等領域;香港理工大學11月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香港嶺南大學5月成立數據科學學院,包括人工智能、工業數據科學等學部。 “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創新是我們的動力。”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說。特區政府已在2023至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預留30億港元,持續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發展,進一步推動前沿科技基礎研究。 不斷鞏固的上游優勢,也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建設中的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將下設一所研究中心,整合多方力量,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注入“香港力量”。 7月4日,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發布會,介紹該校落實參與“產學研1+計劃”的項目。新華社發 從1到N:智能制造新業態 在香港益成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位于深圳的廠房內,裝載了智能化模頭的生產線,開足馬力正以更節能的方式生產更高品質的無紡布。 幾年前,為實現生產方式轉型,這家有近40年歷史的企業找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在其幫助下申請到特區政府的創新及科技資金,引進了這項技術。 “通過應用新技術,我們可以降本增效,還能靈活調整生產戰略,更好滿足客戶需求。”益成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展帆說。 作為特區公營機構,生產力促進局致力于在技術支援、人員培訓、政府資助輔導等方面助力中小企提升競爭力,至今已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近1400項智能化項目。 “香港制造”曾經歷快速發展期,后隨經濟轉型,一些企業將生產部門外移。近年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謀求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看來,香港新型工業化“要做高附加值的生產制造”,以解決用工和用地成本的痛點,同時適應日益復雜的全球供應鏈變化。 在政策支持下,香港中小企業正在加速升級:優化后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截至7月中旬已覆蓋68條智能生產線,100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已于9月推出…… 隨著創科生態日益完善,高端制造業也發力突破:香港首家衛星制造中心建成并開始生產、寧德時代等全球領先制造業企業相繼落戶……一張更為先進全面的“產業版圖”已初見雛形。 11月7日,益成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展帆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發(龍鏡伊 攝) 從N到N+:要素協同新模式 通過名為“Ensemble”的項目沙盒,香港正在與泰國、巴西、法國等地探索代幣化資產的跨境交易。隨著全球金融市場數字基建不斷加強聯通,跨境交易有望變得更為順暢安全。 這是香港金融管理局自今年3月起開展的金融科技項目。“Ensemble項目將為香港金融業注入新動力,并鞏固香港在代幣化貨幣及資產方面的前沿位置。”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 一段時間以來,在“積極政府”的推動下,香港在金融領域不斷涌現支持創新發展的“耐心力量”,為國際金融中心開辟新空間:香港交易所引入第18C章機制,為特專科技公司提供新的上市途徑,現已惠及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出手頻頻,引導和杠桿市場資金,吸引更多創科公司落戶…… 以新興科技為引擎,香港正在重新配置優質生產要素,加速傳統優勢領域的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在航運領域,為全球業界提供綠色航運、海事法律仲裁等高附加值專業服務;在貿易領域,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的制度,進一步發展跨境物流;在法律領域,發展法律科技以強化普通法的制度優勢…… 李家超在最新施政報告中專辟章節,闡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舉措,涵蓋推動新能源發展、改革藥械審批制度、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架構等。 “要用產業來驗證新質生產力的成果。”他表示,要通過各類資源的“共融配套”,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土壤和空氣”。 11月7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社發(龍鏡伊 攝) 8月2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舉行“Ensemble”項目沙盒啟動儀式,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儀式上致辭。新華社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