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2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12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福建省推進社會力量參與老區蘇區鄉村振興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會組織與1263個老區村簽訂協議,開展結對共建工作,形成了產業、就業、消費、技能、公益、專業社工服務等多種結對共建模式;各級社會組織直接投入近2億元,引導會員企業(單位)投入8.76億元,生成各類項目4981個,惠及老區村群眾278萬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引導動員全省千家社會組織參與千個老區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發布會上,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麗華介紹,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區, 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全省老區縣69個、老區建制村(居)8540個,老區縣占全省總面積96%,常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80.6%。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情系老區和老區人民,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飲水思源,絕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要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2019年10月,我們開展了“陽光1+1”牽手計劃,目的是引導動員全省千家社會組織參與千個老區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陽光1+1”牽手計劃是助推老區蘇區發展的全新實踐。社會組織是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實施“陽光1+1”牽手計劃,既是我省廣大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弘揚社會正能量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的重要舞臺,更是整合民政資源助推老區振興發展的切實舉措。通過“陽光1+1”牽手計劃,社會組織發揮在項目、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優勢,結合老區村實際情況,引導社會資源向老區村匯聚,助推老區村脫貧攻堅、振興發展。 陳麗華在會上介紹,我們秉承“自愿參與、因地制宜、精準結對、共同發展”的原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陽光1+1”牽手計劃。 一是進村入戶摸底子。一方面,我們對老區村的產業基礎、人均產值、資源條件等情況進行評估和分類,最終將其歸納為紅色文化、社會治理、助老護幼、森林康養、電商物流、特色種養、鄉村旅游、工貿聚集等8個類別。另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區村的需求,其中,扶持產業發展、改善基礎設施等發展性需求占比72%,教育醫療救助、扶老助幼等傳統性需求占比22%,人文關懷、鄉村治理等其他類需求占比6%。 二是協調聯動搭臺子。我們積極搭好線上信息發布、線下供需見面、村社聯系溝通等三個平臺。據不完全統計,雙方共開展了4300多次調研活動,營造了人人關心關愛老區村的氛圍。 三是理清對象結對子。鼓勵雙方因村因社制宜,選準合作共建項目,確定合作形式,擬制合作方案,確保達到預期效果。 四是精準施策開方子。各社會組織發動優秀企業家們和愛心人士,實現結對共建的精準匹配,確保每一個方案和計劃,都有切實的落地責任人和執行者。 引導會員企業(單位)投入8.76億元,生成各類項目4981個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會組織與1263個老區村簽訂協議,開展結對共建工作,形成了產業、就業、消費、技能、公益、專業社工服務等多種結對共建模式;各級社會組織直接投入近2億元,引導會員企業(單位)投入8.76億元,生成各類項目4981個,惠及老區村群眾278萬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從資金投入情況看,3.73億元用于產業發展,占總投入的35%。培育了名優特水果、茶葉和特色養殖等500多個產業;幫助規劃、建設了70多個紅色、鄉村旅游項目,新增游客160多萬人次。比如,武平縣黃金果協會引導會員企業投身百香果產業發展,2020年全縣種植百香果達2.53萬畝,實現產值2.5億元。從生成項目情況看,大部分社會組織都開展了公益慰問幫扶活動,共生成公益項目3030個,占項目總數的61%。全省購買專業社工服務項目167個,有2000多名專業社工、1萬余名志愿者參與,為老區村提供村容村貌整治、鄉村建設規劃、鄉村公益文化、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留守兒童心理輔導等各類服務。 陳麗華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積極引導和動員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陽光1+1”牽手計劃,為推動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