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劉建波 黃海 文/圖)今年是福建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工程20周年。 生態公益林是指以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生態多樣性為主體功能,以提供公益性生態產品和服務為主要利用方向,按照國家規定和有關標準劃定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其功能定位與商品林截然不同,一旦被劃為生態公益林,采伐便嚴格受限,也就是老百姓所理解的“不能砍樹了”。 生態公益林的出現,意味著林業職能發生重大轉變,也讓長期依賴砍樹經濟的廣大林區直面“不砍樹怎么辦”難題。通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與森林康養,林權所有者以另一種方式實現價值變現。但要進一步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還需要激發更多市場活力。 分類經營:砍樹經濟迎來分水嶺 【歷史】 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轉原省林業廳制定的《福建省生態公益林規劃綱要》,福建廣袤的森林自此被劃分為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兩大類。 泰寧古城以西8公里的杉城鎮際溪村,擁有得天獨厚的丹霞地貌與森林資源。有賴于此,森林康養基地“耕讀李家”被視為鄉村振興典范,頻頻見諸報端。如今的明星村,卻曾因不能砍樹而深陷困境。 砍樹,是村黨支部書記林永勝揮之不去的童年符號。 “每周四下午,村里的小學都要組織學生上山砍柴。”48歲的林永勝說,際溪村擁有2.7萬畝林地,其中大部分為天然闊葉林。早年農村產業單一,家家戶戶靠種水稻糊口,以砍木頭維生。村里的磚窯廠是木材的主要去處,“泥巴路邊堆滿了柴火”。 因生態區位重要,際溪村超過70%的森林被劃為生態公益林,千百年來村民習以為常的生產方式就此終結。后來的故事不難想象:這樣一個人均耕地不過三四畝的山區村,農業增收潛力有限,越來越多人外出討生活。原始森林里萬物生長,村莊卻日益寂寥。 1995年,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原林業部聯合頒布《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提出“森林資源培育要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產經營目的劃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實施分類經營,分類管理”。1999年,原國家林業局要求各地開展森林分類區劃工作。 2001年,我省開始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工程。目前,我省共有省級以上重點生態公益林4295萬畝,占森林總面積30%以上。 生態公益林,“生態優先、嚴格保護”是第一要義。除了撫育與更新性質的采伐,以及災害毀損等極端場景,嚴格限制采伐。20年間,福建逐漸探索出一套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體系。 在立法方面,《福建省生態公益林條例》于2018年11月1日施行。去年2月,省林業局、省財政廳聯合下發《福建省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和調整辦法》。自此,福建成為全國少數頒布生態公益林地方性法規并由省政府批準出臺相關管理政策的省份。 在管護機制方面,“鄉聘、站管、村監督”“村推、鄉審、村聘用”等專職護林員管護模式已在全省推行。各地通過績效考核、正向激勵等方式,落實護林員責任,讓每一片山林都不被遺漏。同時,引入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定位導航、5G通信,搭建智慧巡護平臺,構建天空地人一體化管護體系,實現智慧護林。永安等地還引入社會力量,培育第三方森林資源管護公司,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專業化管護。 在森林質量提升方面,套種閩楠、楓香、細柄阿丁楓等珍貴鄉土闊葉樹種,營造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生態多樣性與生態功能。近年來,松材線蟲病愈演愈烈。為此,福建去年開始在全省開展松材改造提升計劃,通過更換樹種造林或套種混交等方式,改造松樹純林,維護生態安全。 此外,在生態公益林中營建生物防火林帶,在林區進行“禁柴改燃”改革,通過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將未劃為生態公益林而生態功能同樣重要的商品林統一收儲與管護。 不能砍樹之后,一系列措施跟進,福建生態公益林草木蔥蘢,枝葉葳蕤。 “全省生態公益林經營區災害性破壞明顯減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也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復。”省森林資源監測總站一級主任科員黃傳春說,最近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福建生態公益林平均畝蓄積8.6立方米,比商品林高出1.2立方米,5年間提高1.3立方米。 生態補償:誰來為生態保護埋單 【問題】 橫向對比,福建生態公益林補助標準位居全國前列,但與浙江、廣東、江蘇等周邊省份尚有差距;與商品林經營收益相比,根據測算,當前福建商品林經營收益約為每畝100至120元,與生態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存在巨大剪刀差。 一邊是生態得保護,一邊卻是經營者處置權受限,林區發展遇阻。在生態公益林劃定初期,保護與發展矛盾異常尖銳。特別是通過林權流轉開展規模化經營的林業大戶,一夜之間綠色資產被“凍結”,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 誰來為他們埋單?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與森林分類經營是一對雙生政策。2001年,福建等11個省份被列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最初,福建國家級、省級生態公益林的補助標準分別為每畝每年5元與1.35元,此后逐步提高。 目前,福建省級以上(含省級,下同)生態公益林中,竹林、經濟林補償標準為每畝每年22元,喬木林及其他地類為23元。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公益林每畝追加3元。部分縣市在中央、省級補助基礎上加以配套。 盡管如此,關于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的呼聲依然強烈。 然而,寄希望于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既不現實,也不可持續。黃傳春的主張是:“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拓寬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渠道。” 兩個機制不得不提。 下游補上游政策。2007年,福建出臺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案。根據方案,以城市用水量為依據,綜合參考生態區位及其對流域的貢獻大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確定各設區市承擔補償資金額度。同年印發的《福建省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將水資源費征收總額扣除5%征管業務費后的35%,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 生態公益林受益者合理負擔制度。其主要思路是,誰受益誰埋單。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旅游的景區經營者、利用水資源發電的企業,應當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森林生態補償。在永安市,桃源洞風景區從經營收入中劃出部分資金,對林農的林地所有權按每畝每年3元、林木所有權按每畝每年2元進行補償。 建寧縣林業局副局長董德興認為,還可借鑒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開展生態公益林有償交易。 位于閩江源頭的建寧,近年來城鎮化進程加速,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通過對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進行贖買,當地構建了2510畝的生態公益林儲備庫。按照當前政策,項目建設占用重點生態公益林地,在嚴格審批的基礎上實行先補后用,通過儲備庫置換實現占補平衡。 “近年來,福建推行舊村復墾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通過復墾新增的耕地指標,可通過省級交易平臺有償流轉。”董德興認為,可以借鑒該模式,構建規范統一的流轉交易平臺,“通過有償交易,不但能實現生態公益林‘占一補一’,還可解決林權所有者變現難題”。 價值變現:不砍樹之后如何致富 【建議】 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碳匯交易被認為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亟須創新方法學,將更多在固碳釋氧方面立下汗馬功勞的森林類型納入林業碳匯開發范疇。 生態補償,僅僅是不能砍樹后的出路之一。對于廣大林農而言,在兜底保障之外,探尋更多致富方式,讓好生態賣出好價錢,才是心之所向。 在福建,不砍樹也致富,主要有兩條產業路徑——森林康養與林下經濟。 和大多數村民一樣,林永勝也在外闖蕩多年,最終源自旅游紅利,回到家鄉。經過多年休養生息,際溪村的萬畝森林早已蔥蔥郁郁。原始的生態、壯美的丹霞地貌、神秘的洞穴文化,讓際溪擁有了發展森林康養難以比擬的資源優勢。 2014年,當地開始打造“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村民將自家房屋、土地折價入股旅游公司,引入高端民宿、靜心禪修、休閑農業等多元化業態。通過“資源變資產、民房變民宿、村民變股民”,村民每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同樣在泰寧縣,林下仿野生栽培的鐵皮石斛已成為地標農產品。 泰寧森林蔥郁,地質屬于青年時期的丹霞地貌,富含多種礦物質,是野生鐵皮石斛的重要生產地。10年前,浙江溫州人朱孔才來到這里,成立泰寧縣滴水巖鐵皮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全縣100多位農民利用保護區外的萬畝巖壁,仿野生栽培鐵皮石斛。 從組培、育苗、煉苗到崖壁生長,泰寧的鐵皮石斛需要歷經6年生長周期才能收獲,如今在高端市場表現不俗,鮮條收購價格高達每公斤8000元,干貨則超過每公斤8萬元,遠高于競品價格。 體制機制改革,則能為生態公益林價值實現,拓展更多想象空間。 對于林權所有者而言,生態公益林是沉睡的綠色資產。金融手段的導入,則喚醒了它。以往,生態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等采伐受限的森林資源,常常被銀行授信部門拒之門外。為此,明溪縣推出“益林貸”產品。林農可將生態公益林或天然商品林補償收益權作質押擔保,從銀行獲得貸款。截至去年,明溪縣近500戶林農從“益林貸”受益,累計獲得貸款超3000萬元。 從另外一組數據,可以窺見森林資源的價值空間。 根據林業行業標準與科學監測數據,福建測算了全省森林植被的生態功能與效益,涉及涵養水源、保肥固土、固碳制氧、改善小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八大方面共13個指標。最新一次核算結果顯示,全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年總價值量達到1.22萬億元。目前,這套數據已經在閩粵流域生態補償中作為參考指標得到運用。 業者認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數據,對于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當前,碳匯交易被認為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但按照當前的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生態公益林、天然林、重點區位商品林等都不能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將它們納入林業碳匯開發范疇,呼聲已久。 在深化林改過程中,三明市嘗試破題。今年5月,首張林業碳票在將樂縣常口村簽發。相較于傳統林業碳匯項目,碳票的開發主體更顯多元化,只要是權屬清晰的林地、林木,經過科學測算每年凈固碳量后,都可申請碳票。碳票具有交易、質押等權能。 讀觀點 從對立關系轉為協調關系——訪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王光菊 作為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之一,福建山多林多,森林覆蓋率連續4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通過發展林產品加工、森林游憩等多元業態,林業已成為福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同時,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如何正確處理好生態與產業、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王光菊參與了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專項重大項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研究”,圍繞林業助力鄉村振興開展了系統研究。 近日,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記者:如何看待新時代下,森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王光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地反映了森林資源與林業產業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將從傳統認知中的對立關系轉為協調關系,兩者相互協調、持續發力、統籌推進,共同驅動林業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森林經營的理念由傳統的木材利用向生態利用轉變,即由木材生產轉向平衡生態、經濟、社會等各方目標的實現。因此,森林生態經濟耦合協同發展,無論基于生態需求,還是經濟激勵,未來林業產業發展都將實現森林生態外部性和經濟利益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記者:如何在保持森林資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林業產業潛力,為林農開辟更多的增收致富渠道? 王光菊: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優勢,林業產業具有涵蓋面廣、產業鏈長、就業量大、產品種類多的復合產業群體,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產業鏈和生態供給體系。 林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林業生產經營模式,強化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大力培育家庭林場、合作社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通過林地合理流轉,走龍頭帶動、集群發展、規模經營的道路。強化科技引領,健全林業科技推廣與服務體系,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同時,注重完善合作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好地分享林業產業發展成果;鼓勵股份所有制的經營方式,根據經營者的出資不同進行合理分配,促使生態林業經營活動順利開展。 林業第三產業是當前發展最快的產業,是最具活力的產業,也是能夠讓農民走上富裕之路的產業。應當依托森林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休閑產業。厚植于一些鄉村的森林資源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進文旅公司進行林旅研學開發,推進森林旅游業不斷創新發展,提升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帶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 記者:在深化林改過程中,如何引入金融工具,實現林業生態資源變資產,為林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王光菊:完善金融政策,讓所有森林經營者更便捷地獲得貼息貸款,就能夠很快地培育起眾多的特色資源。目前,我省已創新推出“福林貸”“金林貸”“惠林卡”“益林貸”“郵林貸”等“閩林通”系列普惠林業金融產品。又如,“林票制”改革在三明市首次試行,采取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享、收益共贏的經營模式,實現了森林資源變成資產、股權變成股金、林農變成股東的“三變”,促進了林業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