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下,綠水青山間,皮劃艇愛好者在金溪河將樂縣??诖搴佣螕]灑豪情。林文斌 攝 東南網3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張穎)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緊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區,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是老區蘇區縣,99.3%的貧困村分布在老區蘇區縣。福建始終堅持協調發展,通過外部賦能、資源注入,全力推動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確保一個都不掉隊。 產業跑出“加速度” 春分時節,建寧縣蓮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黃勤建忙著檢修農機,為春耕生產做準備。今年,聯合社共承接近20萬畝訂單,為三明、南平、龍巖等地的水稻種植戶,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機械化服務。 建寧是全國制種面積最大的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近年來,當地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作業,培育了30多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黃勤建所在的勤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他聯合當地6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聯合社。聯合社成員以農業機械入股,共享資源,實行股份分紅。目前擁有農機1800臺(套),年作業面積能力近20萬畝。 目前,建寧圍繞果業、制種業、農機服務、筍竹加工等領域,培育了一批聯合社,在產業規劃、品牌建設、市場營銷和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方面協同發力。 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必須聚焦產業發展,著力培育縣域經濟,持續增強發展后勁。 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福建在財政轉移支付、用地保障、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推動老區蘇區跑出了產業發展“加速度”。 古田銀耳、浦城大米、平和蜜柚、武平百香果……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一縣一品”成為老區蘇區的鄉村振興引擎。 一邊是老產業“老樹發新枝”,一邊是新動能加速培育。 龍巖在建筑業、文旅康養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后,有色金屬有望成為第三個千億產業,機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增勢良好。圍繞全省“六四五”產業新體系建設,三明著力構建“四三三”現代產業體系,集中精力抓產業、抓項目,為老工業基地注入新功能。 山海奏響“協奏曲” 去年底,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至鐵山鎮大嶺旅游公路晉級改造工程建成通車。這是一條飽含山海情誼的致富路。項目總長12.5公里,于去年6月開工建設,石獅市對口支援了450萬元,這筆幫扶資金加快了項目進度。 石獅市與政和縣的結緣,緣于2012年。 當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確定沿海較發達縣(市、區)結對對口幫扶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相隔450多公里的政和與石獅山海攜手,在產業協作、資源調劑、資金扶持、勞務協作、人才培養、干部培訓等各方面開展合作。 2012年秋,在石獅幫助下,政和歷史上首個工業園區——同心經濟開發區開工建設?!?1家企業投產,5000余名工人在園區就業,初步形成以機電制造業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為輔的‘1+2’產業布局?!遍_發區管委會主任魏重勝說。 山與海相連,攜手奔小康。 福建于1998年成立山海協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全省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制度。20余載,一任接著一任干。2012年以來,我省把加快推進扶貧重點縣與沿海發達縣共建產業園區作為深化山海協作的重要抓手,把“?!边叺馁Y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山”里的生態、資源、勞動力等優勢有機結合。目前,省級認定的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共32個,為山區創造了大量“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經濟協同發展,帶動民生福祉改善。山海協作促進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科技、教育、衛生等民生相關領域投資大幅增長?!笆濉逼陂g,23個重點縣GDP、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紅土地做好“綠文章” 旅游+扶貧,讓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肖紅良一家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結合村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省委文明辦派駐崇際村第一書記張健確定了旅游精準扶貧思路,“因地因戶因人施策,幫助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張健同上清溪景區對接,安排肖紅良參加排工技能培訓,當兼職排工,同時兼任倉庫管理員??恐糜畏鲐殻ぜt良一年總收入近5萬元,成功脫貧“摘帽”。 “泰寧山清水秀,生態稟賦優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前景廣闊。”縣委書記呂國健說,在推進旅游扶貧過程中,當地堅持縣、鄉(鎮)、村三級聯動。廣大鄉村立足資源優勢,摸索出“景區+農戶”“公司+農戶”“生態+文化”“合作社+農戶”“農莊+游購”等鄉村旅游扶貧創新路徑。 “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笔》鲐氜k有關負責人說,福建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對占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和南平、龍巖、三明、寧德、平潭這五個地區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到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 在紅土地上做“綠文章”,老區蘇區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 龍巖發揮古田會議效應,整合紅色資源,打造“大古田”全域旅游區,文旅康養產業總產值超千億元;將樂縣??诖謇斡泧谕校虻刂埔税l展特色農業、生態旅游,打造了一幅亮麗的“山水畫”;完成通鄉公路改造升級的壽寧縣下黨鄉,依托綠水青山和古建民居,重點發展茶產業和旅游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催生了定制茶園、民宿、農家樂等新業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