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修繕的張輝煌民宅 曾是崇武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的翰圃館、“八閩琴師”鄭佑故居……這些閩南傳統建筑對大多數人而言較為陌生。再過一段時間,到崇武古城旅游的人們,或許會不經意間在小巷子里與它們初見。得益于惠安崇武鎮的搶救性保護,這些傳統建筑將迎來“第二次生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記者 廖培煌 林勁峰 通訊員 黃祖賢 文/圖 每幢建筑承載特殊歷史 昨日,記者前往探訪這些傳統建筑時看到,與崇武文化廣場毗鄰的張輝煌民居,整幢建筑已完成修繕。屋頂按照舊式樣修繕,大多數舊物也被原位利用。 1945年,崇武鄉紳張輝煌興建民居。為了保證質量,他聘請了當地兩批能工巧匠進行競賽式建設,兩方人馬互不服輸,施工質量精益求精。大厝“四水歸堂”的格局為崇武民間建筑的傳統范例,是一座飛檐斗拱、精雕細琢、工藝精湛的建筑,集石雕、木雕、磚雕等傳統古建技藝于一體。 民居年久失修,白蟻侵蝕嚴重,部分椽桷腐爛,有的房頂塌陷。根據“不改變原狀”“盡量保存原來建筑風格”的原則,崇武鎮出資保護修繕,去年8月完成修繕工程。多年前作為崇武鎮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張輝煌民居,修繕后計劃設為崇武文化展示活動中心。 目前,海門村鄭佑故居也已完成主體修繕。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修復后為石木材質,主體石頭壘成,具有閩南古建風格。空埕鋪上了石板,建有石椅。屋內也是按照原有的規格恢復。故居前碑記“明代崇武雙絕之八閩琴師鄭佑略傳”講述,鄭佑,字半春,號半村。生活于明中葉,海門人。鄭佑彈得一手好琴,有“調琴明萬事”之兌。鄭佑以閩南民間樂曲為基調,吸取粵曲和其他樂曲的精華,整理出《梅花操》《八駿馬》《四時八節》《鳥歸巢》等南曲琴譜,流傳至今。 潮樂村的翰圃館,見證了崇武教育事業的發展。自小接受私塾教育的鄧松柏成年后,以塾師課童為業,后應邀赴廈任教。1926年春,花甲之年的他在翰圃館創辦崇武公立女子小學,開創崇武女子教育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