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縣農民拉著繩索在稻田里翻動稻花促進授粉(資料照片)。陳曉星 攝 補強商業化育種短板 外來“芯”還是本土“芯”?凸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必要性。 業內人士認為,福建種業還存在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亟待加強、現代育種關鍵技術創新不足、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弱、良種推廣與營銷體系不健全等短板問題。 在康英德看來,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是種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我們的育種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校,依托課題組開展。”康英德說,“在當前評價體系下,選育出來的品種同質化問題突出,突破性品種不多,與農業發展方向不相適應。” 本應作為種業創新主體的企業,則顯得創新乏力。 以建寧縣為例,盡管全縣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規模領跑全國,但由于缺乏源頭創新,更多的時候像水稻種業的“富士康”。 “為種業公司提供代制種服務,利潤微薄,每斤就賺幾毛錢。”福建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仁暉說,為改變這一局面,禾豐公司從2014年開始,通過引入專家團隊、與科研院所合作、品種有償授權等方式,自主開發水稻新品種,目前累計有36個水稻品種通過審定,是全縣唯一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制種公司。“盡管自主品種僅占公司制種規模的10%左右,但利潤是代制種的十幾倍。” 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既要通過政策支持賦能創新型企業,更要理順科研院校與育種企業的職能分工。 “科研院校應把精力重點投向公益性基礎研究,譬如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鑒定,以及分子標記、基因編輯等基礎技術創新,為企業育種提供配套支持。”康英德認為,種業企業則應敏銳洞察農業生產與消費兩端的新動向、新需求,不斷開發適銷對路而又高產穩產的優質新品種。 同時,有必要搭建產學研協作平臺,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協同攻關、聯合創新的合力。 “支持種業企業與農業科教機構聯合共建現代種業產業研究院,推進政產學研聯合育種攻關。”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陳永共說,去年以來,省農科院在全省建成12家農業產業研究院,種業創新是其中重要內容。 圍繞浦城米業轉型,省農科院與浦城縣政府、本土農企浦城縣閩越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建設浦城米業研究院。 “我們力爭用3至5年時間,為浦城大米產業振興創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價值科研成果。”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說,省農科院最新育成的優質稻品種“福香占”已率先在浦城推廣6000余畝。 “以前,我省種業企業規模小,多數只做原種繁育、生產和銷售,普遍缺乏研發創新能力。近年來,在有關科研院所的引領下,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相關種業企業育種創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省種子總站站長朱鴻說,“十三五”期間,福建水稻育種團隊育成的53個新品種中,有22個品種是由企業主導選育的;設施蔬菜育種團隊育成的27個新品種中,有16個品種是由企業主導選育的。 現代種業走向產業化 把西紅柿苗嫁接到茄子上,把黃瓜苗嫁接到苦瓜上,把西瓜苗嫁接到冬瓜上……在位于廈門市翔安區的如意種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過程只需要在電腦屏幕前動動手指,便可自動實現。 “傳統蔬菜栽培種苗,根部供養不足,容易滋生土傳病害,通過人工嫁接,有助于增強種苗抗性,提高營養吸收率。”如意種苗公司總經理助理潘來春說,作為福建省率先開展蔬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的企業,如意種苗從國外引進全自動播種機、嫁接機等前沿設備,每年為省內外供應嫁接苗5000多萬株,實生苗1000多萬株。 好種也需要育好苗。種業創新,最終指向種業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廈門創新產業化發展模式,率先在全國開創蔬菜育苗集約化生產、訂單銷售的種苗產業化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最大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目前,廈門每年生產品種優良、抗病蟲害、耐旱、產量高的蔬菜嫁接苗2.5億多株,不僅能滿足本省的需求,還推廣輻射到貴州、云南等7個省區,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最大的蔬菜工廠化育苗基地。 與蔬菜種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甘薯等傳統糧食作物種業產業化進程踟躕不前。一個典型表現是:優質健康種苗供應能力有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福建甘薯育種發展穩健。”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邱永祥說,作為最早引進甘薯的省份,福建甘薯育種不乏亮點。其中,葉菜用甘薯育種保持國內領先水平,鮮食型品種育種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好品種有,好種苗卻稀缺。“農戶依然習慣自家留種育苗。”邱永祥說,種苗未經脫毒處理,病菌逐年累積,蟲卵難以有效去除,加上育苗方式粗放,缺少壯苗措施,育出來的種苗抵抗力弱,更易受病蟲害侵擾。“家庭育苗方式已不合時宜,應加速種苗產業化進程,鼓勵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健康種苗標準化繁育基地,同時健全甘薯種苗質量溯源機制。” 推進種業產業化,更要培育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土壤,其中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尤為重要。 “培育一個蝴蝶蘭新品種至少需要6年時間,而申請新品種權少則又要3年時間。每年,我們需要栽種10萬株實生苗,從中挑選優良單株,每年育種投入超過200萬元。”漳州鉅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華珍說,公司自主選育的數十個蝴蝶蘭品種已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數量位居行業前列,但時常遭遇侵權的煩惱,“蝴蝶蘭品種侵權幾乎無技術門檻,只要獲取植株花梗芽或組培苗,就可通過無性繁殖大量擴繁”。 業內人士呼吁,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凈化種業市場,為種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健康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