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中藥傳承:讓老手藝獲新生
東南網2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蘇依婕 通訊員 吳超)近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0胡潤品牌榜”,漳州“中醫藥老字號”片仔癀在其中的“醫療健康品牌價值排行榜”中排名首位,品牌價值比上一年上漲159%,達到375億元。這也是片仔癀第八年進入胡潤品牌榜,從2013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一位。 去年底,漳州市首次評選出9名“漳州市名老藥工”,并啟動名老藥工工作室建設,旨在保護與傳承瀕危的漳州特色中藥炮制和制劑技術。 近年來,國家層面多次提及“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作為我省藥材炮制三大派系之一“閩南派”的代表,已有近千年中藥傳承發展歷史的漳州正續寫著新篇章。 只源仁心 卻不只是一時“拍腦殼” 眼觀、鼻聞、手指一搓,即可分辨藥材是否道地,精準選擇輔料,精妙控制時間和翻動頻率,巧妙控制火候……這是老藥工們多年練就的中藥炮制技術,具體包含藥材篩選、切制加工、輔料配搭、炮制工藝等環節。通過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方法,藥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而且方便存儲。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中藥炮制技術傳承發展至今已近千年,是我省藥材炮制三大派系之一“閩南派”的代表。明清時期,漳州出現了片仔癀、呂氏銅青等名藥,以及同善堂、天益壽等名藥店。 然而,漳州中藥炮制技術的傳承仍面臨一些問題。 漳州市中醫院副主任中藥師、漳州市中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主任委員林漢欽介紹,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地方特色炮制(臨方炮制)法及品種漸漸消失或滅絕,臨床使用炮制品的比例與品種越來越少。同時,隨著現代中醫藥與國際接軌,國家出臺了統一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標準,許多達不到GMP標準的醫院制劑室和中藥飲片廠或被取締,或因經營不善倒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藥炮制技術因此退出歷史舞臺。行業進入相對衰落期,產生了人才斷層的問題。 在漳州,漳州市中醫院屬于目前中藥炮制技術傳承脈絡較為清晰、保存較為完善的一脈,其中藥炮制工藝獨特,中藥制劑療效顯著,是漳州幾代名老中醫經驗和智慧的結晶。2000年初,漳州市中醫院制劑中心已發展成福建省規模最大、品種最多、劑型最全的現代化中藥制劑中心,擁有福建省藥監部門批文的中藥制劑達34種,享譽省內外乃至東南亞國家。 1989年,林向前從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畢業分配到漳州市中醫院制劑中心,成為該院中藥炮制特色技術的第24代傳承人。目前,54歲的林向前是漳州市中醫院主任中藥師,也是“漳州名老藥工”中較年輕的一位。 目前,漳州市中醫院熟練掌握傳統制劑炮制技術的已退休老師傅只剩下兩位,且年事已高,在職僅剩幾人,面臨失傳的危險。從整個中醫藥行業來看,高、中層次的人才較為緊缺,新一代中堅骨干成長慢、流失嚴重。 2019年底,漳州市中醫藥學會成立中藥炮制分會,先后承辦了2年省級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培訓班,并對漳州傳統中藥炮制技術及老藥工經驗、技術進行收集整理,即將編印出版《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一書。 同時,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也入選漳州市級非遺項目,漳州市中醫院作為項目保護單位還設置了漳州中藥炮制特色技術展覽廳。 去年底,漳州市名老藥工工作室啟動建設,9位名老藥工擔任工作室導師,確定了20位繼承人,由地方財政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林漢欽認為,這一系列舉措并不是出于理想化的一時沖動,而是充分考慮了有利和不利因素,致力于挽救瀕臨滅絕的閩南(漳州)傳統中藥炮制特色技術。“長久以來,相較于中醫,中藥得到的保護相對缺乏,藥工與中醫的待遇也有明顯差異。此次漳州評選名老藥工,系統規范地建設名老藥工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可以說是創舉。” 漳州市名老藥工工作室建設方案要求,工作室需形成工作計劃與工作制度,通過定期面授,開展學術研討和研究、傳統中藥生產操作理論實踐,幫助繼承人進行系統的跟師學習、整理總結導師的中藥臨床經驗與技術專長。同時,工作室應制成2至4項代表導師學術經驗的中藥炮制品或中藥制劑產品,有條件的工作室可進行院內制劑的研究開發。 “我們不僅僅要培養巧匠,更要培養既有動手實踐能力又能從科學理論層面進行研究、歸納總結、驗證的專業人才。這是名老藥工工作室與民間‘師傳徒’‘父傳子’傳承機制的不同之處。”林向前表示,此次選拔要求繼承人具備大專及以上的學歷,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要求。這使得他們可以在傳承的同時,借助現代科學對不足之處加以規范改進,并進一步推廣。 只秉匠心 卻不只是一著先手棋 中藥復方的選材、制劑過程都與產品功效息息相關。此外,很多中藥存在機理、療效、標準說不清、道不明的軟肋,有效成分難以控制。而中藥材品質良莠不齊,也會嚴重影響中藥質量和療效。因此,質量穩定、安全可靠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漳州市在支持漳州市中醫院新院區建設的同時,將一并籌劃重建4500平方米的制劑中心,重新開始生產院內制劑。制劑中心預計將引入5條國內較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與先進藥品檢驗設備,將老藥工的經驗與現代設備相結合,使院內制劑的質量更加穩定可控。 但林向前算了一筆賬,生產線運轉與高層次人才的聘用,一年運營成本近400萬元,需要足夠的銷量才能支撐新制劑中心的持續運轉。“自2009年制劑中心拆除至今,院內一些著名方劑的公眾認知度下降,很多年輕中醫也沒有用過這些方劑,之后的銷量仍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林向前有些擔心。 漳州市衛健委中醫科負責人也指出,不少醫療機構中藥炮制和制劑室的生存困境在于,生產成本高但市場小,多數院內制劑僅限在本院內銷售與使用,且價格不高,入不敷出。未來,政策支持不可或缺。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希望在藥品監管部門備案批準的基礎上,允許療效顯著的院內制劑在醫聯體或區域內的醫療機構之間調劑,甚至到醫藥市場上流通使用。 隨著中國制藥工業的發展,進行工業化生產或許是院內制劑的發展路徑之一。 但林向前認為,這并非最優選擇。很多院內制劑都是老中醫的秘方、驗方,尚未經過嚴格的實驗室試驗和臨床試驗,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而走向市場需要經歷3至4期的臨床試驗、毒性實驗、藥理實驗、不良反應檢測等一系列過程,最快也需要5年時間,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成本。 此外,大部分的中藥制劑都是處方藥,需要在中醫指導下辨證施藥,老百姓更多會選擇到醫療機構看中醫、買中藥。因此,林向前認為,目前最迫切的仍然是保護和傳承醫療機構的名藥名方,重建制劑室,允許醫療機構間調劑使用,走向可持續發展,才有逐步壯大、推廣的可能。 而已經實現產業化生產的名藥名方,該如何創新發展?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片仔癀”仍遵循古法炮制,生產周期近3個月。在此基礎上,片仔癀(公司)引進大數據、自動化生產與控制、在線檢測等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形成古今相融的現代制藥企業質量管理模式。 漳州市名老藥工、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進明介紹,在遵循古法炮制、符合GMP管理要求的基礎上,片仔癀(公司)通過現代先進技術和設備,精準控制炮制過程的溫濕度、物料細度等關鍵技術參數,并采用電子鼻仿生技術、近紅外光譜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在線快速檢測空氣中揮發的有效成分,精準控制關鍵炮制節點。將老藥工的傳統經驗判斷數據化,總結轉化為標準化指標和技術參數,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質量穩定也更有保證。 黃進明認為:“要探索傳統技藝背后的中醫思維和機理,將其轉化為穩定的、可標準化量產的現代化生產方式,才能讓名藥名方走向市場、走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