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建議獲采納 航材進口關稅下調 涉及26項核心航材,預計全年可為廈門航空維修企業減少近2000萬元成本 近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21年關稅調整方案,其中由廈門市提出的26項核心航材進口關稅稅率調整建議被采納。 據測算,此次核心航材稅率的降低,預計全年可為廈門航空維修企業減少關稅成本近2000萬元,真金白銀助力廈門航空維修產業鏈聚勢騰飛。 傾聽訴求 把企業痛點作為改革焦點 “此次稅率調整涉及不少我們常用的核心航材,稅率從原本的4%-14%不等,直接降到了1%,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為我們提升競爭力、開拓國內市場提供助力。”廈門豪富太古宇航有限公司總經理卓煜說,以前企業業務以境外訂單為主,這次出臺的新政對公司開拓國內市場幫助很大,呼應了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廈門豪富太古宇航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國內首批航空部件維修企業,如今更是廈門航空維修產業鏈上的關鍵組成部分。卓煜告訴記者,廈門給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土壤,給予眾多關注和幫助,真真切切解決問題,更讓企業堅定了扎根發展的信心。 企業發展的痛點就是政府服務的重點,更是改革創新的焦點。一直以來,廈門市高度重視航空維修產業發展,廈門自貿片區把航空維修產業確立為區內14個重點產業平臺之一,將制度創新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聚力打造全球重要“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廈門市財政局、廈門海關、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等相關部門多次深入新科宇航、豪富太古等16家航空維修企業調研,全方位了解企業訴求,在走訪摸底的基礎上,積極對接財政部、海關總署等國家部委,持續反映航空維修企業降低部分需求量較大、可替換性較小、技術水準較高的核心航材關稅稅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迫切心聲。 此次我市提出的26項航材關稅降稅建議被采納,預計全年可為我市航空維修企業減少關稅成本近2000萬元,同時政策更惠及全行業,助力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搶占全球航空維修市場蛋糕。 擔當作為 改革為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廈門是國內乃至亞太地區航空維修產業的“領頭羊”,國內“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已雛形漸顯,聚集了太古、新科宇航、豪富太古等16家知名航空維修相關企業,形成了以飛機結構大修為龍頭,以客改貨、公務機整裝、發動機維修、部附件制造與維修、航空技術培訓等為輔助的一站式航空維修產業格局。 記者了解到,與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成都等國內其他航空維修業聚集地相比,廈門具有鮮明特點。例如,這里是民用飛機獨立第三方維修聚集地;以外資500強企業投資為主,維修工時位居全球前列的新科宇航、太古集團均在廈門落地設立合資公司;廈門航空維修業主要從事境外維修業務,超過80%為境外維修業務,其中太古發動機100%從事境外轉包維修業務。 為提升航空維修企業的競爭力,近年來,廈門市持續向上級部門提出下調核心航材關稅稅率的建議。財政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高度重視航材零部件進口關稅稅率高、整機進口關稅稅率低和境內維修成本倒掛的問題,多次來廈專題調研,并于去年1月來廈召開專家會議進一步了解企業訴求,深入研究相關航材稅率調降政策方案。在各相關部門的推動下,2017年,液壓作動器和推力球軸承兩項航材的關稅暫定稅率分別從14%和8%下調至1%,2020年高壓渦輪間隙控制閥門關稅暫定稅率從5%下調至1%。 “推動航材稅率調整,廈門不僅有充分詳實的企業案例數據,還關系到在國產大飛機時代,廈門能否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繼續保持產業發展‘領頭羊’地位。”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除了推動航材稅率調整,廈門市還充分借助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創新優勢,圍繞航空維修產業發展的特殊需求,在推動海關監管服務、人才職稱評價體系等方面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其中,在海關監管方面首創“修理物品+保稅倉庫”一體化飛機維修監管模式,通過“包修、轉包航材區域流轉”支持開展包修項下服務外包業務,率先開展區外航空保稅維修試點;改革航空維修產業人才職稱評價體系,突破學歷、資歷等限制。 改革不停頓,而今再出發。下一步,廈門市財政局、廈門海關、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等各相關部門將繼續匯聚改革合力,不斷釋放制度紅利,培育行業新優勢,為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堅定不移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廈門現代航空產業體系。(廈門日報記者 崔昊 通訊員 陳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