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對25條市政主干道進行空洞探測,發現并著手處置160處道路“病害”
道路下方出現空洞,一旦發生塌陷,恐將造成嚴重后果。近日,記者從市市政工程中心了解到,2020年度市政主干道空洞探測工作已基本結束,共發現160處道路“病害”,目前正在按計劃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及時消除隱患,防患于未然。 【探測】 用雷達“掃描”道路 無需“開膛破肚” 據介紹,本次探測涉及湖濱南路、湖濱北路、湖濱中路、湖濱西路、湖濱東路、廈禾路、蓮前東路、蓮前西路等,共計25條市政主干道,測線總長1297.279千米。 用探地雷達為道路做空洞探測,就像醫生用B超給病人做檢查一樣,不用“開膛破肚”,即可發現體內的病灶。探測時,雷達貼著地面,向地下發射高頻電磁波,電磁波通過地下的介質反射回來,生成雷達圖形。再由工作人員對雷達圖形進行判讀、分析。一般來說,有地下空洞的地方,雷達圖形都會有異樣。 發現疑似病害點后,工作人員要進行現場復查,以排除干擾項,縮小疑似病害點范圍。工作人員還要用鉆孔機,在疑似病害的路面上取一個小孔,利用內窺鏡,進一步驗證地下空洞是否存在、深淺如何等。 市市政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20年市管市政道路空洞探測共發現160處“病害”,其中18處空洞、61處脫空、81處土體疏松。按照隱患等級劃分,如果土體內部產生的空腔結構層與土基之間分離凈空小于0.5米,被稱為脫空,大于0.5米的話就被稱為空洞。 【處置】 先探明原因 再對癥整治 “我們在仙岳路中醫院段發現幾處較大的空洞,空洞產生的原因為機動車道下方污水管道破損,導致土體被沖刷、掏空。”市市政工程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那段路車流量很大,所幸空洞被及時探測出來,及時處理,不然后果不堪設想。”一般情況下,發現空洞和脫空后,需要對道路進行開挖,查明原因,如是管道破損造成的,就要先修復管道,再將空洞填實,修復路面。而對于土體疏松“病害”,可以采取鉆孔注漿加固方式。 據介紹,市市政工程中心從2016年開始,組織專業公司對市管道路進行道路空洞檢測。此后,每一年都開展檢測,檢測范圍覆蓋市管25條主干道。通過對近年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造成城市道路地下空洞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地下管道破損,逐漸沖刷土壤,造成土體流失,將土體掏空;還有一個是外力擾動,如地下深基坑作業、降水作業等,擾動土體,引起土體流失,形成土體空腔。 “道路空洞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而是長期慢慢演變的過程。”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現有的條件下,通過加強檢測,及時發現,及時處置,是預防地下空洞造成路面塌陷災害的有效辦法,“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推動人行道空洞檢測工作。”(廈門日報記者 吳海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