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破百億元,較上年底增長22.43%
東南網12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楊珊珊)在“十三五”規劃目標最后沖刺之際,廈門市技術市場工作交出了滿意答卷。記者從廈門市科技局獲悉,截至本月22日,今年廈門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已達113.28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創下歷史新高。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百億元顯得尤為不易。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的快速增長為廈門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提升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推進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加速發展。 市場科技創新活力足 截至12月22日,今年廈門市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達5394項,合同成交金額達113.28億元,較上年底增長22.43%。其中,超千萬元的重大技術合同拉動作用明顯,全市共成交重大技術合同108項,成交額達76.9億元。 在交易的技術合同中,以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類合同居多,登記的技術合同中排在前五位的是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先進制造和新材料及其應用。 “今年市場普遍受到疫情沖擊,技術合同交易能實現增長,得益于廈門經濟的快速恢復發展,也體現了產業結構的不斷改善。”廈門市技術市場協會秘書長施瑜介紹,“今年增長最明顯的是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領域,去年該領域的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大概是3.6億元,今年到現在已達到7.89億元。” 此外,廈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技術交易活躍,航空航天領域成交金額達33.29億元,電子信息領域成交額也從去年的40.1億元提升為目前的60.8億元。先進制造領域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今年該領域技術合同成交2.26億元,較去年的1.29億元也有較大提升。廈門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廈門宇信鴻泰科技有限公司、廈門萬泰滄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想移動互聯科技(廈門)有限公司、國網信通億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的技術貿易活動較活躍,合同成交額貢獻較大。 據了解,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迅速,一定程度上也歸功于企業危中尋機。疫情帶來了更多對生物醫藥的研發生產需求,廈門也對生物醫藥產業進行了大力扶持,此外,居家辦公、遠程辦公等需求也促進了電子信息產業的加速發展。 政府為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今年,廈門在“全國技術合同網上登記系統”新增注冊的單位427家,這為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的大幅度提升奠定了基礎。新單位的增加離不開廈門不斷深化創新驅動戰略,探索創新發展新路徑及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鼓勵技術市場交易,支持企業創新。 近年來,廈門市緊密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深入貫徹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法和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臺了《廈門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規定》等政策,在鼓勵技術交易方面,投入科技專項資金用于獎勵技術交易活動,技術交易市場的逐年升溫顯而易見,政策效果明顯。為保證政策持續性,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該政策于今年12月中旬重新修訂印發。 據悉,“十三五”開局之年,廈門市共登記技術合同僅3635項,合同總成交額45.16億元。到了2020年,達到5394項,合同成交金額達113.28億元,是2016年的2.5倍。 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前不久,廈門還舉辦了產學研協同創新對接峰會,促進廈門大學、中科院海西創新研究院等的228項最新科研成果和129項企業技術需求進行現場對接。 值得關注的是,在促進技術合同交易領域,廈門正通過實施“技術轉移人才(技術經紀人)培訓計劃”,繁榮技術交易市場。今年7月,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獲科技部火炬中心批準建設第二批“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廈門)”。 今年9月,首期技術經紀人培訓班在廈門開啟,原計劃40人的規模,報名人數超過了110人。廈門市科技局計劃,在三年內培訓超500人次的初級及以上技術經紀(經理)人、約4500名企業科技專員和300名院校科技專員。 廈門市科技局副局長曹偉民介紹,近年來,廈門市多舉措促進產學研合作,包括對產學研項目實行切塊管理,增加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權。五年來,廈門市財政科技經費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433項,資助經費共6762.3萬元,有力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廈門還通過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近年來,共有40家省、市級新型研發機構獲得了超過6000萬元經費資助。此外,從2017年廈門市科技局開始開展常態化的企業技術需求對接工作至今三年來,累計征集企業技術需求超1000項,有效對接350項,已幫助企業解決了140項技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