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8日訊(福建日報 林發言 顏玉璇)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我國制造業大市,泉州的工業總產值約占福建省1/3。推動泉州制造業綠色發展,對本區域乃至福建省全面落實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意義重大。 近年來,泉州先行先試,加快生態文明機制創新,組織實施“生態+”戰略,從全方位規劃統籌、全鏈條生態提質和全社會協同共建三個方面,探索形成集約化、創新化、低碳化、共享化、協同化、國際化等6條特色化做法,以生態環境“高顏值”促進經濟發展“高素質”,切實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泉州樣板”。 全方位規劃統籌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16年,泉州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工作,同時下設辦公室掛靠在泉州市發改委。領導小組從具體市情出發,通過強化頂層規劃設計,形成多個主導產業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體系和特色園區,確保制造業在空間布局上實現高標準集約化,初步形成產城融合、互促發展的態勢。 2018年以來,泉州市委市政府以“兩山理論”為指導,提出“清新流域、生態兩岸、富美鄉村”的建設目標,高標準制定《清新流域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進清新流域建設。目前,已基本建成26個項目,完成投資10.9億元。一張張清新流域藍圖展開,一個個項目順利推進,建設清新流域、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群眾共識。比如,在南安詩山鎮,群眾主動投工投勞參與詩溪清新流域建設,鵬峰村調動包括鄉賢名流和鄉村基金會在內的社會資源,給予困難戶一定補助,實現清新流域項目征地“零補償”;在德化縣雷鋒鎮,村民們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的形式參與蕉溪清新流域建設,通過生態提升、環境改善,把沉睡的資源轉化成發展資本;在永春縣桃城鎮,桃城鎮南星溪流域利用“清新流域建設”和全面治水的有利時機,整合水利、住建、環保等部門項目資金4200多萬元,并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村集體與旅游開發公司股份合作的方式,開發實施“南星村溪谷”旅游業態植入等項目。 泉州立足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持續深化“生態+”模式,推進存量改造、增量拓展,形成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形成相生相促的和諧發展局面。 全鏈條生態提質 基于自身地形特點和民營企業居多的市情,泉州市堅持走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的發展路子,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產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 德化縣謀劃產業布局,開始實施“大城關”集中發展戰略,在城關建設陶瓷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連片發展。德化陶瓷制造業大膽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了陶瓷生產能源的清潔化和“千家企業無煙囪”。隨著循環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德化陶瓷產業園區成為福建省首個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在政企聯手推動下,德化加快轉型升級,迅速發展電子商務,占領了全國80%的網上茶具銷售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同時,人口向城關大量聚集,使得德化廣袤的農區和林區得以休養生息,森林覆蓋率迅速提高。在此基礎上,德化籌建縣林權收儲中心,開展全省林業碳匯項目試點,成為省市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同時,積極發展全域旅游經濟,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文化和生態休閑為基礎,整合生態、宗教、紅色旅游等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獨特景觀體系。 今天的德化,不僅是現代化綠色瓷都,更是生態強縣,域內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和生態旅游四大體系不斷成熟,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三贏”的全鏈條生態發展道路。而“德化樣板”,也正是泉州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全社會協同共建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的頭等大事,泉州堅持全域總動員,突出綠色創新,凝聚起全社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蓬勃力量。 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是泉州加大對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金融支持的一大抓手。通過制定出臺《泉州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建立“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模式,如今,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投保率已超90%。同步持續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累計1391家建設單位完成了3903筆排污權交易,購買排污權總金額28705.48萬元。 在永春,政府部門統籌社會各界資源,堅持系統治理,強化綠色管護,還環境于清新。在建立立體生態修復體系方面,將水庫巡查員、生態公益林管護員、村衛生保潔員等人員與河道專管員進行整合,帶動“河湖長制”向“全民治”的轉變;在建立常態專項治理體系方面,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統一運營維護,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治理模式;在建立嚴格監管問責體系方面,創新生態司法模式,率先在全省設立“生態警察”,建立定期協商、聯合執法、案件移送等機制,實行補植復綠。此外,促進生態資產向生態資本轉變,創新生態企業聯營模式,策劃生態產品轉化項目。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引進九牧智慧制造產業園、博純材料、永燠制藥等一批大項目;培育休閑養生、康體養生等幸福型服務業,扶持香都小鎮、白鶴拳小鎮等一批精品項目,積極創新綠色產品及融資方式,探索公共資源交易模式和生態產品證券化模式,完善投資方的股權劃分機制。永春縣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扮靚了一片“美景”,也帶動了一方“民富”。2019年永春縣GDP達462.06億元,公共預算總收入19.27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93元。 從“生態佳”走向“生態+”,泉州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特點,優化經濟結構、運用綠色低碳技術,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同時,以創造更多的高附加值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舉全社會之力保障制造業綠色轉型路徑的最大程度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