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紀委監委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推動優良黨風政風與和諧社風民風相互促進 ——“移走”百姓負擔 “加碼”脫貧攻堅 “多虧了鎮里的企業家每年資助我5000元,圓了我的大學夢。”前不久,面對前來入戶走訪的福建省上杭縣紀委監委干部,上杭縣通賢鎮通賢村的低保戶小黃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而這背后,源自于上杭縣紀委監委按照龍巖市紀委監委的部署要求,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嚴肅整治黨員干部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崇儉戒奢的社會風尚日漸養成,企業家、社會能人等紛紛響應,積極主動抵制鋪張浪費等歪風陋習,自發地把節省下來的錢用于做公益、做慈善,不講排場講貢獻。 黨中央作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龍巖市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提升政治站位,以強有力的監督,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推動優良黨風政風和社風民風互促互進、化風成俗,使之與脫貧攻堅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當前,正值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時,必須堅決杜絕因歪風陋習而致貧返貧現象的發生。”昨日,龍巖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市紀委監委出臺《關于全市紀檢監察機關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把移風易俗專項治理納入日常督查、巡視巡察、工作檢查的重要內容,緊盯歪風陋習易發多發的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小分隊開展明察暗訪,既查找違規違紀問題,也檢查各地移風易俗主體責任落實情況,推動各地積極培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為脫貧攻堅增加了一注“砝碼”。 “以前每年的‘四月八’(指農歷四月初八),村里人家不管貧富,都會邀請外地的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少則三四桌,多則幾十桌。” 14日,永定區陳東鄉陳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盧昌福介紹說,“這種風俗對我們貧困戶來說,經濟壓力太大了,一年所賺的錢都折騰在辦酒席上了。” 村里像盧昌福一樣,因為民俗活動大操大辦,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的不在少數。 為此,永定區紀委監委與相關部門聯合調研,向當地黨委、政府提出節儉辦民俗活動等專項治理工作建議。在鄉黨委號召下,該民俗理事會決定陳東村的“四月八”由每年舉辦改成三年舉辦一次,提倡民俗簡辦。同時,利用‘四月八’外出鄉賢回鄉之機,發動鄉賢捐資獎教助學、助力家鄉民生公益事業發展。 陳東鄉紀委書記鄭坪介紹說,自當地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開始,僅各家各戶操辦宴席全鄉每年費用就節省約600萬元,三年一次改革至少可以節約1200萬元。移風易俗不僅給貧困戶減了沉重的“顯性”負擔,也讓廣大貧困戶擺脫了人情“枷鎖”,少了一份“隱性”累贅。 與陳東鄉類似的民俗活動,在全市各鄉鎮都不在少數。 每年農歷二月初三,以連城宣和、朋口和長汀為主的河源十三坊都會舉辦紀念閩王王審知“游公太”民俗活動。在“游公太”期間,輪到舉辦的村莊家家戶戶都要擺流水席,從早吃到晚,少則花費幾萬元,多則十幾萬元,個別老百姓為了攀比甚至舉債請客,許多老百姓對此心存質疑卻又怕“丟面子”而不得不跟風。 根據部署,連城縣紀委監委把移風易俗專項治理納入日常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并通過持續深化“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以“支部帶動+黨員帶頭+全民參與”的模式,組織開展“移風易俗+脫貧攻堅雙向推進”專項行動。 “僅二月初三這天,我們城溪村老百姓至少節約費用200萬元。平均每家每戶至少省了1萬元的負擔。”城溪村黨支部書記黃三友說,該村黨支部共勸退和勸返進香參拜“公太”人員400多人次,勸返準備參加和圍觀群眾近萬人,取消宴請226戶2萬余人。 今年以來,龍巖市紀檢監察機關對因陳規陋習、不良風氣引發違紀的黨員干部進行糾正處理,防止小錯釀成大錯,及時搶救困在“亞健康”和“灰色地帶”的黨員干部。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市紀委監委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處理存在請客鋪張、送收禮金不良習氣的黨員干部30名,處理存在迷信不良習氣的黨員干部4名,處理存在玩風過盛的黨員干部81名。(閩西日報記者 梁熙 通訊員 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