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水庫建設,要占用生態公益林指標;一邊是成為水源保護區后,商品林無法開發利用,村民利益受損。羅源如何破解這兩難困局? 林地巧置換“綠”“利”兩相宜 東南網12月8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黃益輝 劉其燚) 近日,羅源霍口畬族鄉與羅源霍口水務有限公司簽訂50畝的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置換生態公益林指標合同。加上2019年已簽訂的3943畝合同,困擾林農生產發展和霍口水庫重大項目建設的兩難問題得以破解。 霍口鄉是典型的山區鄉鎮,共有林地23.6萬畝,當地人祖祖輩輩以林為生。 2001年,霍口被列為福州市第二水源保護區,后來又成為全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福建省重大水利民生工程——霍口水庫的水源地。這些重點生態區位的商品林開發利用受到限制,林農守著商品林卻不能變現,“綠”“利”沖突凸顯。 而另一方面,霍口水庫的建設,需要占用4000多畝生態公益林。“按國家規定,需要從生態公益林儲備庫中核減相應面積指標,否則影響施工。”霍口水務公司總經理林雄說。 據介紹,我國林地屬性分為商品林與生態公益林兩類。生態公益林原則上禁止商業開發。具備條件的項目經過批準,可使用生態公益林,但嚴格實行“占一補一”政策,占用面積直接在生態公益林儲備庫中核減,不夠核減的,暫停項目受理和審核審批。 一邊是商品林無法開發、影響林農脫貧致富;另一邊是民生項目建設要占用生態林指標,如何破題? 福建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是集體林改的發源地,已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探索。羅源身處試驗田,通過總結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破題之道。 “2019年初,我們決定由鄉政府出資,采取贖買政策,逐步將1.6萬畝重點生態區位的商品林調整納入生態公益林儲備庫。”霍口鄉黨委書記雷邦淼說。 納入生態公益林儲備庫后,森林資源可得到更有效的管護。充足的生態公益林儲備庫面積,可以保障重大項目的順利推進。 這樣的方式,林農樂不樂意?霍口鄉塘下村村民雷明沐說,今年他將承包的500多畝商品林流轉給政府,收到一筆50多萬元的收儲經費,很劃算。 “村民不僅可得到一次性的收儲經費,調整為生態林后,還能每年享受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雷邦淼說。 “今年另外7000余畝贖買收儲工作,得到了村民熱烈響應。南乾村、岐峰村、塘下村等村,涉及幾百戶村民,不到10天就全部達成協議。”霍口鄉工作人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