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茶葉銷售額仍有望突破200萬元,跟往年相比不降反升,主要得益于學院老師的培訓引導。”福鼎市硤門畬族鄉柏洋村返鄉創業青年朱乾官說。 朱乾官說的學院就是閩東鄉村振興學院柏洋分院,位于柏洋村口的石拱村牌背后,被村民們譽為鄉村“高校”。柏洋分院自去年12月揭牌成立以來,以“鄉村振興”為主線,以承擔講述寧德鄉村振興故事、推廣鄉村治理經驗、開展鄉土人才實踐培訓為主要任務,通過“名師教學+實地研學+流動送學”的“三學”培訓模式,打造新時代綜合性鄉村“高校”,培育基層一線“高材生”,為鄉村振興提供硬核人才支撐。 據柏洋駐村第一書記劉端斌介紹,學院根據不同類型學員的不同需求,采取靈活式點單式選學,結合培訓學員的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能力弱項,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課程設置。 據了解,在師資力量方面,福鼎柏洋分院依托寧德市委黨校、寧德師范學院等院校組建師資力量共享,現擁有100多名具有研究生學歷和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并特邀先進典型、技術骨干、“土專家”、“田秀才”等120余人擔任專兼職講師,對入庫師資進行不定期的補充調整,建立講師動態“活頁夾”,全面盤活講師資源,全力打造開放、共享型優質“師資庫”。此外,學院還打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創新運用“研、旅、學”相結合模式,通過設立“流動課堂”,把課堂搬到“農家院落”,設在“田間地頭”,采取訪談式、研討式、情景式、互動式等現場教學形式,緊貼學員工作實際要求,打造實用、好用、常用的“精品課程”,切實幫助學員解決實際生產工作問題,全面提高農村干部、實用人才、職業農民的綜合素養與服務能力。 建院以來,柏洋分院已開班47期,培訓 5000多人。朱乾官就是其中的一員,經過茶企青年培訓班的培訓后,思路發生了轉變,原先批發銷售的“小工廠”走上了“品牌化”經營路線。通過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極大程度地省去了中間環節差價,實現了企業增產創收。不僅如此,由于企業規模擴大,還帶動周邊50多位村民群眾靈活就業。(閩東日報 蔡雪玲 鄭純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