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政和縣楊源鄉王大厝村海拔900米的姬松茸生產基地,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應正河正帶領村民采收姬松茸。一朵朵從福建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引進的姬松茸優良品種成了當地村民脫貧的“致富花”。 據了解,姬松茸平均每畝鮮菇產量達到7000公斤以上,每個大棚可賺純利潤2.5萬元。姬松茸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解決附近100戶村民的就業問題,幫助該村20余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這朵致富的姬松茸落地楊源,多虧了應正河。 2017年初,應正河來到政和縣農業農村局掛職,并擔任科技特派員,對接幫扶政和縣的食用菌產業發展。 應正河來到政和后,通過調研發現,政和縣以前以香菇為主的木生食用菌生產消耗大量的森林資源,菌林矛盾突出。而政和縣位于閩北山區,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區占全縣面積的58%,夏秋季氣溫一般不超過30攝氏度,玉米秸稈、蘆葦稈、稻草等資源較豐富,為姬松茸種植提供了先決條件,非常適合發展姬松茸產業。在高山區推廣姬松茸種植,還可以通過反季節栽培,實現姬松茸優質高產,且能緩解菌林矛盾。調研后,他運用自身的科學理論知識,指導菇農栽培種植,在他的影響下,菇農們開始大面積栽培姬松茸、竹蓀、茶樹菇、羊肚菌、香菇、黑木耳等。3年來,在應正河的悉心指導下,全縣60余戶貧困戶,栽培食用菌400余畝,每戶年均增收近2萬元。 在應正河的指導鼓勵下,政和縣石屯鎮菇農李梅建起了一個占地5000多平方米,年生產量300萬袋的菌種廠,初具規模的菌種廠為當地提供了100個就業崗位,其中還有5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閩北日報黃杰敏 江懷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