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福建省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因菌草“牽手”。20年來,雙方攜手共進,農業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菌草為媒 開啟友城佳話 東南網11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嚴順龍)20年,26次往返數萬里的差旅。 作為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見證了福建省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高地省的友誼。 這份友誼始于菌草。菌草是草的一個新類別。上世紀80年代,林占熺發明了利用菌草栽培食藥用菌和生產菌草飼料、菌草菌物飼料、菌草菌物肥料的菌草技術,為解決菌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菌林矛盾”緊迫問題開辟了新途徑,并在國內外廣泛推廣應用。 菌草技術援外第一站是大洋洲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1997年7月,林占熺應巴新東高地省政府邀請,帶領菌草技術專家組赴萬里之外的東高地省,實施菌草技術重演示范。 “專家組在異國他鄉、在缺水沒電甚至是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堅持開展工作。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從當地實際出發,為讓當地村民掌握技術,對技術簡化再簡化,簡化到當地村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能成功,讓所有的村民都有可能從事菌草生產。”時至今日,回憶起第一次在巴新工作的經歷,77歲的林占熺仍記憶猶新。 1998年1月,菌草技術在東高地省重演示范取得成功,實現了當地食用菌栽培“零”的突破。 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與時任東高地省省長拉法拉瑪簽署了兩省結為友好省協議和《福建省援助東高地省發展菌草、旱稻生產技術項目協議書》,親自推動福建省援東高地省菌草和旱稻項目的實施。 從東海之濱到南太平洋中心的高地,福建省與東高地省由此開啟了跨越山海的情誼。 “20年來,我26次到東高地工作,與東高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東高地省也成為我的第二故鄉。”林占熺說,在兩國和兩省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在中國駐巴新使館的指導下,福建農林大學技術團隊與東高地省政府和人民一起不僅實現了菌草菇生產零的突破,還結束了當地沒有生產稻谷的歷史。 2018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布亞新幾內亞,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深情回憶了福建省援東高地省菌草和旱稻項目,將其稱為“中國同巴新關系發展的一段佳話”。訪問期間,他還見證了中國援助巴新菌草、旱稻技術項目文件的簽署。 據援巴新菌草旱稻項目組組長林應興介紹,如今,菌草、旱稻產業已被東高地省視作繼咖啡產業之后的第二、第三大農業產業,當地參加菌草菇生產的農戶達到700戶,參加旱稻生產的農戶超過3000戶。 “過去20年間,我們共同創造了三項世界紀錄:一是旱稻大面積種植每公頃產量超過8.5噸;二是旱稻宿根法栽培獲得成功,播種一次連續收割13次,三是巨菌草(林草)每公頃產鮮草達到853.93噸,是目前在全球各地菌草種植中最高的產量。”站在福建省與東高地省締結友好省關系20周年的新起點,林占熺表示,下一步,他和團隊成員將秉承科學創新和敬業奉獻的精神,利用菌草推動當地畜牧養殖業等的發展,拓展合作領域,爭取幫助當地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為造福兩國兩省人民、為造福全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