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區借勢強產興城“雙輪驅動”推進高質量發展
東南網11月4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林亦霞 朱國強)清初,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鎮之首的涵江,曾是閩中工商業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從千年商業古鎮到當代港城跨越,涵江猶如一位匠人,始終在堅守自己的工業行當。十年磨一劍,涵江迎來“強產業、興城市”雙輪發展驅動,昔日游商巨賈云集的“小上海”借勢崛起。 近年來,涵江圍繞莆田“343”產業布局和“東拓南進西聯北優中修”的城市發展方向,立足區位、港口等獨特資源優勢,實施“3+3”行動計劃,布局“三園三城”產業園區和新城區發展格局,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一座面朝大海、背靠產業的海西新城正雄起。 龍頭帶動建園區 三鏈三集強產業 在被譽為“小上海”的黃金時代,涵江大小廠房密布,制造業發達,外來人口密集。三江口更是建有500噸級石油碼頭和300噸客運級碼頭,年吞吐25萬噸。時代更迭,如今,興化灣畔,一條從三江口哆頭村一直連接到江口五星村、全長二十幾公里的聯十一線涵江連接線(雪津大道),勾勒出涵江沿海產業帶的金海岸。 作為莆田市的工業大區、產業大區,涵江有基礎、有背景、有實力。雪津、華興、合力泰、華佳彩、云度等企業,經過前期的發展積累,已展示出強大的龍頭帶動作用。如何推動龍頭企業強鏈建鏈補鏈、集群集聚集團發展?涵江審時度勢,通過打造“產業明星”,從而邁向一個產業新區的蝶變。 在做大主攻產業、做強主導產業的思路布局下,涵江產業王牌食品加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濱海產業等園區跑出發展加速度。 位于三江口鎮的食品加工產業園,以全球單體最大的啤酒生產基地百威雪津世界級工廠為龍頭,打造1萬畝、年產值300億元的“麥芽進來、啤酒出去”的全產業鏈條。已落地的中糧兩片罐、津貿物流、英博雪津科羅娜生產線、英博雪津百威大師、華興玻璃等項目正全面釋放“啤酒+”效益;鋁罐特種紙箱、時代啤酒、麥芽等項目,簽約糖化、200L鋼桶等項目,推進百威雪津實現產能從150萬噸擴至200萬噸等計劃已寫入年內落地清單中;精釀工程、三季度開工建設熱電聯共項目,投產藍妹啤酒,正蓄勢待發助推雪津“三個百億”目標實現。 酒香配海味,協同發展興更濃。作為莆田老牌食品大王,今年9月底在食品產業園區新建新廠房的國圣食品,借力電商興起東風,大力開發即食食品。占地100畝的新園區,明年初投產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即食海帶加工廠,年生產量可達10萬噸,產值達11億元。 位于興化灣南岸的濱海產業園,將打造成莆田城市副中心。依托HDT高效太陽能,布局新能源、現代港口物流等港區產業,這里將成為占地2.8萬畝、總產值超百億元的國家新能源產業創新示范區和產城融合先行區。今明兩年,涵江區主要推進城區到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園內相關配套,計劃建設4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配套人才房、科研房等項目。今年第四季度爭取落地沃爾瑪配送中心項目,并全力推進新能源項目一期建設。 布局在城北工業園的裝備制造園,則打出“基金+園區”全新模式。規劃面積8000畝、300億元的裝備智造園重點推進SMT產業園、北斗產業園、智慧顯示配套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同時,為滿足接下來高端裝備、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涵江區計劃在涵江港填海區規劃4500畝的濱海裝備制造園,用于布局重大產業項目。 黃金海岸,未來可期。同時,結合大學城片區建設,緊抓合力泰、華佳彩產能上揚契機,接力合力泰二期、華佳彩二期、OPPO產能轉移、歐菲光攝像頭等一批項目紛紛落地,位于梧塘鎮占地1萬畝、產值5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園發展大有可為。 涵江新涵水都片區正在建設成為高端親水主題城市示范區。 黃智三 攝 有機連片聚活力 “雙融雙修”興城市 10月底,涵江區行政服務中心發布招標公告,拆遷總建筑面積共計41.5萬平方米,共涉及涵江區啤酒特色小鎮鯨山片區、赤港片區以及國歡鎮澄峰片區的征遷房屋拆除施工。 下半年以來,涵江的“土地運動”動作頻繁,除了三大產業園區用地需要,白塘湖、大學城、涵江動車站三大新區建設,正同步推進征遷工作。融入主城、產城融合、城市“雙修”成為涵江城市更新的三大文章。 土地征遷背后是城市拓展的思維躍遷。2017年,4.1公里的莆涵大道全線貫通,涵江與莆田距離只有十分鐘車程。離莆田主城越來越近,牽引著涵江不斷為西拓作準備。今年,涵江提出2020—2021年征遷計劃,計劃總征遷建筑面積452萬平方米。其中,今年計劃征遷建筑面積286萬平方米,2021年計劃征遷建筑面積166萬平方米。 白塘湖片區,既是主動融入主城區先行區的發展目標,也是推進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的現實需求。該項目主攻國際商貿城及埭里、木蘭溪防洪工程白塘段三期、集奎—上梧、洋尾等四大片區,結合城市綠心規劃,適時啟動白塘湖南側片區改造,引進保利集團等實力雄厚的國企、央企,共同推進片區開發建設。通過提速片區路網建設和對外通道連接,啟動環白塘湖綠島、拓湖等工程,全面打通蘿苜田歷史文化古街和白塘湖綠心視廊,實現城涵一體化。 促進“經濟圈”和“科學城”相疊加,創建“產學研城”深度融合的聚集地,大學城片區則重點攻堅沁后、楓林等片區建設,向西延伸加速與市區融合、向東拓寬城北工業園區、向南融入涵江中心城區,并持續完善周邊路網配套,盤活南林、西林、松西、梧梓等地塊。 構建起連接濱海新區和城北園區的大樞紐,涵江動車站片區蘊藏著“雙開放”服務區的發展潛能。年內重點推進火車站站前、赤港兩大片區建設,明年統籌推進東樓—五星片區改造,加快東港路南伸、海防路、聯十一線連接線等項目建設,打通動車站—赤港服務區—濱海產業新城的連接主動脈,帶動沿線發展。 科學謀劃,在興城市節點上,既有拆出城市新空間的大開大合,也有舊城改造的舊貌換新顏。按照“新城做配套、老城修內功”理念,涵江區將全力推進14個、9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年內結合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退城入園等,重點推進華興玻璃、黃安小區、紅太陽等7個片區、55萬平方米拆遷工作。同時,連片式推動宮口片區、涵華片區等老舊小區改造典型,推進道路修繕、停車場和雨污管網建設、燃氣入區、綠化提升等工程…… 有機更新“老涵江”,“雙修”刷出新生活。通過連片式推進、系統性改造,使城市美起來、活起來、便利起來,讓群眾真正享受發展帶來的幸福紅利。 雙向選擇下一線 “一考雙用”顯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3+3”攻堅行動戰略統領下,涵江壓實責任,立下100天攻下300萬平方米的征遷目標,為此,區委組織部提出“1+N+X”,即1個黨支部、N個黨小組、多個先鋒崗工作制度,制定干部全面下一線抓項目、抓征遷的工作方案,全面落實市委“一產一策一專版、一規劃一計劃一方案”的工作要求。 “梧塘鎮西林村房子密集,矮小破敗,村道連車都開不進去。我們去做群眾思想工作時,從群眾關心的改善居住環境和安置問題給予耐心解答,村民們都很支持。”涵江區委辦副主任劉雙玉第一次參與一線工作,感受頗深。她說,深入征遷一線工作,讓干部得到鍛煉,增長經驗也開闊了視野,填補了工作實踐短板。 如何在項目和群眾間架起溝通橋梁,推動雙輪驅動跑得更快、更順暢,離不開項目指揮部“指揮棒”的引擎作用。 前端項目因地制宜,后端保障按需找人。涵江區組織部創新“指揮部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模式,即每個重點項目由區級領導擔任征遷指揮長,結合項目要素、前期需求等實際情況和攻堅節點安排,向各級各部門發出抽調集結令,相關部門接令后提前制定保障方案,同時擇優選派骨干力量參與一線征遷。 “屬地單位抓征遷,職能部門保要素”,指揮部工作組的雙向選擇推動全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主動參與,在征遷一線當先鋒、打頭陣。目前,全區已成立食品產業園、城北裝備制造園、濱海產業園、大學城片區等7個征遷指揮部,共抽調53個單位(鎮街)、500多名干部進駐征遷一線。 指揮部征遷隊掀起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熱潮的同時,還引入正向激勵、容錯糾錯、一線考察等工作機制,采取“考察+督查”形式,由組織、紀委監委、效能等部門組建綜合督查組,實時盤點一線干部工作實績明細賬,定期梳理匯總形成考核實績清單,實施“一考雙用”制度,考核結果與單位和個人各項考評直接掛鉤。 劉雙玉說,今年300萬平方米的征遷目標,目前已完成六成,百日攻堅成效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