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全方位多層次傾情幫扶西吉縣
西吉縣當地群眾在閩寧產業園內實現家門口就業。 莆田小學、涵江村、秀嶼廣場、秀嶼賓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隨處可見的“莆田元素”,述說著兩地在對口扶貧協作路上的深厚情誼。 1996年,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系。次年,原莆田縣與西吉縣正式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從此,壺公山與六盤山肩并肩,木蘭溪和葫蘆河相輝映,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地有了不解之緣,攜手向貧困發起攻堅。 莆田、西吉結對幫扶23年來,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核心,把產業帶動扶貧作為關鍵,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通過引資金、抓項目、送技術、聚人才,從單向扶貧走向全領域、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實現了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 湄洲灣的海風拂綠了大西北的黃土地。2014年以來,西吉縣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3.8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2019年的0.95%,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222.3元提高到2019年的10416.2元。 “這么多年來,莆田市圍繞西吉縣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項目、產業發展等開展了一系列協作,為西吉縣脫貧攻堅、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寧夏扶貧辦二級巡視員馬振江如是說 結對幫扶實現“多點開花” 9月21日至2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率固原市黨政考察團一行來莆考察; 9月5日至6日,莆田市委書記劉建洋前往西吉縣考察對口扶貧協作工作; 4月24日,莆田——西吉閩寧扶貧協作視頻座談會召開,兩地黨政主要領導出席。 …… 23年來,像這樣的考察、座談等互動持續不斷。兩地黨委、政府重視對口扶貧協作工作,用好聯席會議等機制,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工作方針,圍繞兩地年度實際需求,引導對口幫扶縣區簽訂年度幫扶協議,以“莆田所能”補“西吉所需”。 23年來,莆田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15億元,實施項目324個,建設閩寧示范村15個、扶貧車間54個。涵江區12個鄉鎮(街道)、1個社區、15家企業、12個社會組織分別與西吉縣19個鄉鎮、33個村,莆田二中等3所學校與西吉縣2所學校,莆田市第一醫院等3家醫院與西吉縣2家醫院建立長期結對幫扶關系……結對幫扶由最初的涵江區和西吉縣之間單一“點對點”,豐富和發展成為“鎮對鎮”“鎮對村”“企對村”“社對村”“校對校”“醫對醫”等多點開花。 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10月20日,記者走進西吉縣閩寧產業園的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艾草香撲鼻而來。包裝生產線上,39歲的當地村民伏旭旭熟練地包裝產品。 “每天干8小時,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不但收入穩定,而且能照顧孩子上學。”不用再背井離鄉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伏旭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們每年提供固定工作崗位60多個、臨時工作崗位近100個,每年帶動個人勞務增收2萬余元。同時,在西吉縣將臺堡和偏城兩個鄉鎮建設艾草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戶20多人。”澤艾堂公司董事長林玉清說,企業還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合作模式推廣艾草種植。艾草成熟后,企業以市場價收購,種植戶每畝收益可達2000元。通過3年帶動,種植戶從種植艾草中嘗到了甜頭,艾草種植基地保有量達5430畝。 產業扶貧是對口扶貧協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莆田結對幫扶西吉前,西吉縣尚未有一家工業企業。山海相遇,西吉縣產業發展開始蝶變。 西吉縣第一家工廠開辦、第一家設施農業企業落地、第一個工業園區開園……23年來,從最初的馬鈴薯、蔬菜等產業起步,到如今的塑料制品、服裝等輕工產品制造,通過結對幫扶,莆田為西吉引進了一批批企業,為推動當地發展、增強“造血”功能注入新動力。 上世紀90年代,馬鈴薯產業成為西吉縣農民增收的“當家莊稼”,但由于沒有產業鏈,馬鈴薯價低賣難。在莆田市牽線搭橋下,莆籍企業家在西吉縣投資建設淀粉加工企業,提升產業效益。 “莆籍企業家還積極投資蔬菜生產、加工。”西吉縣扶貧辦副主任陳曉寧說,如今西吉的冷涼蔬菜發展得這么好,也得益于當時的探索。 2010年,嚴國圣在西吉縣成立寧夏國圣食品有限公司,開始在當地布局馬鈴薯深加工全產業鏈,開發出馬鈴薯餅干、薩其馬等29種休閑食品,成為福建企業扎根寧夏南部貧困地區、帶動農村增產增收的生動實例。 2012年,投資10億元的寧夏首個“閩寧產業園”在西吉縣吉強鎮水泉村和袁河村正式建成。按“一園五區”的整體空間功能布局,分為特色農產品加工區、輕工區、電子工業區、物流區和商貿服務區。 2017年3月,澤艾堂公司落戶西吉縣閩寧產業園區,既帶動當地群眾發展艾草產業,又為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崗位。 去年,閩寧產業園又引進源升服飾、天菲服飾、吉強服飾、天之涯服飾等閩籍企業,新增就近就業崗位1000余個。眼下,上市公司親親食品即將落地產業園,金蛋蛋馬鈴薯加工、綠康蔬菜脫水等企業也將入駐投產。 西吉縣閩寧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馬耀宏表示,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億元,入園企業24家,帶動就業1200余人,成為西吉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莆田市還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原則,將援建閩寧扶貧車間開到了村子里、家門口。目前,54個扶貧車間吸納西吉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地就業910人,建檔立卡戶占比95%以上。今年計劃再投入資金1000萬元,新建、改擴建28個企業扶貧車間,幫助貧困群眾不出村、有活干、把錢賺,做到農閑人不閑,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援寧干部“真幫會幫實幫” “作為援寧一線的掛職干部,怎么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我們總結有三點:真幫、會幫、實幫。”第11批福建省援寧工作隊莆田工作組組長、西吉縣委常委、副縣長劉基棠告訴記者,“真幫”就是真正融入當地,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會幫”就是要抓住關鍵,脫貧工作最有效的是就業、最長遠的是產業、最根本的是基層組織建設;“實幫”就是幫扶最終要體現在成果上。 23年來,莆田市共選派11批19名干部到西吉縣掛職幫扶。他們克服困難,勇挑重擔,真情奉獻。2019年,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莆田市增派9名文化旅游、教育、農牧、科技、自然資源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到西吉相關部門掛職鍛煉一年。 在長期的“人來人往”過程中,兩地各級干部增強了“為同一項事業”的意識,強化了“盡同一種責任”的擔當。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四次聯席會議精神,莆田市委、市政府成立莆田市閩寧扶貧協作前方專門工作小組,增派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金清帶領工作專班前往西吉縣,駐點幫助對口扶貧協作工作,進一步推進閩寧產業園協作、消費扶貧協作、脫貧幫扶協作、文旅融合協作等。 “目前,莆田市國有企業按市場化運作并購改造西吉產業園閑置廠房,投資建設標準廠房,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新增親親食品、金蛋蛋馬鈴薯加工、綠康蔬菜脫水等企業入駐,國圣餅干工廠即將復產,澤艾堂、吉強服飾等企業技改提升、擴大產能。產品銷售、土地流轉、就業培訓、旅游對接等方面也取得新成效。”何金清表示,將持續加大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投入,優化招商引資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實施高質量脫貧,創建閩寧協作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湄洲日報記者 鄭已東 通訊員 陳永杰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