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蕭鎮平)漳州平和縣的清朝末任知縣是誰?許多漳州人及平和人不知,而研究他的人更少。在1986年出版的《平和縣志》里,對這位清朝末任知縣的記載,只有“劉蔭榛”三個字,籍貫、學歷均沒有。記者試圖從文山史海中,找到這位末任知縣在福建的足跡片段。 辛亥革命之風吹到平和時,這位清朝末任知縣身上又發生了什么事?改朝換代,易幟絕對是大事,遺憾的是,1986年版《平和縣志》里的“大事記”居然只字未提。 據漳州文史資料記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首倡成功,全國各地風起云涌,紛紛響應。11月11日,挾著辛亥革命的排山倒海之勢,在漳州以同盟會為首的反清革命力量不費一槍一彈,順利地取得了勝利,升起了當地第一面辛亥革命旗幟——五色旗?!?1月13日凌晨,海澄縣隨之響應。云霄、平和、詔安、漳浦、南靖等縣也相繼光復,鮮艷五色旗在各縣上空迎風飄揚?!?/p> 平和縣從清朝走入民國后,應該是比較順利的,至少清朝的末任知縣劉蔭榛能全身而退。而且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一年后,他居然出現在詔安縣,任民國的詔安縣知事(即縣長)。據1986年版《詔安縣志》記載:“劉蔭榛于民國元年(即1912年)12月任詔安縣知事?!钡撬划斄瞬坏?個月,民國二年(1913年)4月就由安徽定遠郎慶祥接任。 劉蔭榛在詔安縣任職時,都做了些什么呢?由于其任職時間不到半年,或許沒有什么特別的“政績”,所以縣志里均無記載。 不過,記者有幸看到詔安當地一名學者許慕輝寫的《詔安史海鉤沉》一書,提到過縣長劉蔭榛在詔安任上的“武力征稅未果”的事跡。 在《詔安史海鉤沉》之“匪巢覆滅記”一文中寫道:“1913年2月,詔安縣知事劉蔭榛帶領人馬到靠近黃牛山的白石、后嶺、塘西一帶沈姓鄉村捐稅,沈之光聞訊,組織截擊,使劉氏一無所獲逃回縣城?!焙髞?,這位沈之光走向群眾的對立面,被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武裝所剿滅。 從詔安縣知事位置下來后,再過一年多,劉蔭榛出現在莆田。 據《莆田縣志》記載,1914年11月,劉蔭榛出任莆田縣縣知事一職,這次的任職時間較長,任了近5年,直到1919年9月。 其間,劉蔭榛肯定做了許多事,如據《炎黃春秋》刊載陳明德的《護法運動中“南北軍”大戰》一文,曾提及“地處閩中戰略要地的莆田、仙游等地被推上‘南、北軍’大戰的前沿陣地”“當時莆田駐軍有北洋軍馬督彪營和福建陸軍第一師江濤營”“江、馬兩部矛盾公開化,隨時都有火拼的可能。江濤于1918年9月8日撤出莆田縣城,移駐城外,并準備武裝進攻馬部。時任莆田縣長的劉蔭榛親自出面調解,但難以化解雙方矛盾,這給南軍進攻莆田提供了良好機遇”。 莆田城廂區棠坡有座“志節庵”的寺廟,至今還立著一塊時任莆田縣知事劉蔭榛專門為此示諭立碑。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河北省滄州市任丘有一個石油國家礦山公園,公園里立了一個“任丘歷代名人雕塑群”,里面就有任丘籍的一位名人“劉蔭榛”,當地對其簡介為:“劉蔭榛,清末國子監太學生,曾任軍機處錄事、平和知縣,民國詔安、沙縣、福安、莆田、商都縣長及河北文史館館員等,民主進步人士?!?/p> 看來,這位“劉蔭榛”想必就是清朝漳州平和縣末任知縣了,他的籍貫應是任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