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0月2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江海)19日,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榕城召開。本屆大會上,作為承擔著福州市區90%左右市民口糧供應任務的“米缸子”——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成為與會代表與參觀者關注的一個焦點。 “大會期間,我們將運用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線上交易平臺,組織優質原糧、成品糧線上專場交易,搭建‘中國好糧油電子交易平臺’‘好糧油VR云上展廳’,引導福州優質糧油企業入駐線上平臺,真正擴大福州優質糧油品牌全國影響力。”市糧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30年發展 打造堅強“米缸子” 說起在閩侯縣荊溪鎮的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不少去過的市民都有一個感受:大! 始建初期位于福州三八路上的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成立于1991年,最初的總建筑面積僅4萬平方米。由于規模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2003年市政府投資近3億元,將市場遷至閩侯縣荊溪鎮。2008年,經原國家糧食局批準,在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的基礎上組建“福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作為福州市民口糧供應的支柱平臺,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肩負著糧食供應重任,現已成為福建省交易量最大、調控能力最強、輻射范圍最廣,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結合的大型綜合性國家級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的福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毗鄰三環永豐互通口、向莆鐵路和地鐵5號線,交通便利;占地近500畝,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分為貿易區、電子商務區、綜合配套區、加工區、倉儲區、質檢中心和鐵路專用線等七大功能區,并擁有268間店面和倉庫、4家大米加工廠、油脂批發中心、配套服務中心、糧食配套倉庫,以及可容納12000噸植物油的油罐區。 五大平臺 筑牢糧食流通安全屏障 “歷經多年發展,現在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已形成五大平臺特色,在服務宏觀調控、促進糧食流通、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相關負責人說。 “糧食商流物流平臺”,是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的基本功能。作為福建省最大的糧食集散地,市場從產糧區引糧入閩、引糧入榕,承擔著福州市區90%左右市民的口糧供應,并輻射閩中、閩東、閩南等地區。目前市場內入駐商戶145家,日儲備成品糧4.7萬噸左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場發揮平臺作用,調動場內商戶力量,從產區引入大批糧食,正月初二至初八向福州市場投放大米11800噸,確保大米供應充足、價格穩定。通過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平臺競拍投放44.5萬噸儲備玉米,有效緩解了省內飼料企業玉米庫存不足的難題。 同時,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也是“政策性糧食競價交易平臺”。作為福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市場承擔國家政策性糧食及各級地方儲備糧輪換競價交易,從初期與拍賣行合作以現場舉牌的方式,到采用電子競價器自主競價、現場電子競價與網上競價互動的方式,以及目前網上遠程競價的方式,實現了傳統交易模式向電子交易模式的成功轉型。目前,市場已擁有委托客戶60多家,競價交易客戶500多家。 作為國家發改委、省物價局的糧情監測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還有“糧情檢測平臺”的功能,每日采集糧食品種、價格、庫存、交易數量等情況,實時監控糧情動態,并通過國家糧油統計信息系統完成糧情信息上報,為調控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市場為政府和糧食從業者提供糧情信息,為產銷區搭建信息平臺,不斷提升“福州價格”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 作為“市場監管平臺”,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不斷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力度,為場內經營戶樹立正確的糧食觀;嚴格執行糧食宏觀調控政策,建立食品安全日常監督抽查制度及分片區落實責任制并嚴格執行。建立糧食應急預案,擬定食品安全輿情監測與應急處置制度,有效提高糧食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引導其合法經營。 作為流通市場,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高度重視服務的提升,打造了“客商服務平臺”。市場定期召開客商座談會,協調解決場內客商的困難;指導商戶辦理相關證照;切實加強日常管理,安保人員24小時值班巡邏,物業服務熱線24小時開通。 未來,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將繼續履行職責使命,拓寬發展思路,促進產銷協作,建設成為智慧的、和諧的、優美的新型糧食批發交易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