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9月28日訊(記者 魏劍生 方詩瑩)“原先,我們合作社承包670畝西蘭花移栽服務,20個人要花去一個月時間。今年使用5臺蔬菜移栽機耕作,僅用13天就完成了,真是省時又高效。”27日,建甌市瑞福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美建高興地說。 據了解,建甌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市”“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村綜合示范縣”。無人機飛防、物聯網智控……從田間作物到設施蔬菜,從種植業到養殖業,2016年以來,“智慧農業”以其智能、精準、科學的生產方式,讓建甌越來越多的農民和專業合作社嘗到了科技興農的甜頭。 東游鎮盛地村,在技術人員的遙控下,一架無人機超低空平穩飛行,飛機掛載的噴灑系統將藥液均勻地噴灑而下,不到半天時間就完成了40多畝茶山植保作業。“以前是人背著藥桶給莊稼打藥,一人一天最多噴灑十畝地。用上無人機之后,一架無人機一天能噴灑300多畝,相當于30個人的工作量。”建甌市長隆智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接植保作業,公司董事長黃良勝說,使用無人機,不僅效率更高,噴灑農藥也更精準,能均勻而有效地殺滅害蟲,提高噴灑質量,減少農作物、土壤的農藥傷害。 建甌翠松公司從小松鎮定高、湖頭等村流轉土地1100畝,一期投資新建600畝高標準現代化的溫控連棟大棚。“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控制灌溉和過濾水,調節溫水、冷水。”派駐翠松公司的科技特派員朱國興介紹,公司總控室不僅和辦公室聯網控制,還與省農科院聯網,既可讓農科院的農業專家們通過遠程視頻系統診斷農作物病蟲害,也可為客戶實時提供大棚蔬菜種植、施肥、除害等現場畫面。 近年來,建甌市堅持以科技為引領,高起點、高標準抓好蔬菜溫室大棚建設,同時搞好大棚蔬菜產業的區域布局,培養專業村、特色村,促進蔬菜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35.2萬畝,蔬菜總產量64萬噸以上,年銷售收入15.5億元,蔬菜產業規模和生產水平居全省各縣(市、區)之首。 電子商務進農村是“智慧農業”的動力引擎。建甌作為閩北唯一的“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2016年啟動建設總投資8.2億元的電子商務產業園。目前,電商園已完成投資4.24億元,建筑面積12.7萬平方米,建成物流集配中心6000平方米,快遞分撥場13000平方米,露天堆場、停車場8834平方米。同時該市建立起市、鄉、村三級服務、供應鏈等物流體系,打通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開辟鎮、村級物流中轉區135個,覆蓋率達62.2%。 農業長“智慧”,農民嘗甜頭。2016年以來,為補齊農業品牌建設這個最大短板,建甌市把“名牌帶動”提升到智慧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通過樹品牌、創名牌,占領更多市場,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效益。截至目前,建甌市共有“三品一標”認證38家、55個,“三品”認證面積5.8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