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1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國際茶日”賀信精神,發揮福建作為海絲核心區的獨特優勢,推動海內外茶文化交流互鑒,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同時圍繞決戰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助力中國茶產業拓展海外市場,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福建日報社主辦,東南網承辦的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將于2020年11月在福州舉辦。 “海絲國際杯”2020年首屆茶王賽是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更好地舉辦茶王賽,9月15日至9月16日,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組委會調研組赴三明市沙縣、泰寧展開調研活動。 以茶為媒 講三明故事 2020年9月,來自三明沙縣的林忠平獲得“三明市十佳制茶大師”稱號。早在2019年,沙縣紅邊茶制作技藝被評定為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林忠平是沙縣紅邊茶的非遺傳承人。 在沙縣,制茶氛圍濃厚。2017年由沙縣農村農業局主持編纂的《沙縣茶志》正式出版。沙縣茶葉站站長告訴記者,這本茶志是繼建甌之后,閩中第二部縣級茶葉專志。目前已注冊了山富、宏苑、菁英、峰露等茶葉品牌。 東南網記者了解到,沙縣具有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古時的沙縣瑯口是閩西北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現時是全國產茶重點縣、福建省多茶類生產縣之一。截止2019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3.5萬畝,產量5600噸。 在沙縣做茶有些尷尬。林忠平說,“鐵觀音做不過安溪,巖茶比不了武夷。”林忠平告訴記者他和紅邊茶“有緣”。 沙縣紅邊茶在烏龍茶中屬佼佼者,歷史悠久,后絕跡,林忠平從2016年開始,花了3年多時間,翻閱大量史籍及相關資料,走訪十多位80歲以上對沙縣歷史茶行有所印象的老人,收集、整理紅邊茶的歷史典故,探尋紅邊茶母樹的“芳蹤”。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紅邊茶于2010年“重見天日”,林忠平成功研制紅邊茶。 如何把有歷史的紅邊茶再融入更多的沙縣文化?林忠平一邊做茶一邊思考。2015年,李忠平將沙陽八景的圖文介紹全部印在紅邊茶的內外包裝上。原來,沙縣歷史上有“沙陽八景”記載,為沙縣的八個景點,相傳為宋代名臣李綱所取。李綱貶謫沙縣期間,足跡遍及沙縣各地名山勝景,并為其取名“沙陽八景”。 “喝茶的同時,喚起沙縣人的記憶,讓外人了解沙縣歷史文化。”這是林忠平的初衷,今后,還要融入更多沙縣文化。 現在,一座紅邊茶體驗館落于沙縣夏茂,文化館從序廳到尾廳,一幕幕都展示了沙縣紅邊茶的歷史淵源、技藝傳承、制茶工藝等,受到游客的大贊。 2019年,三明市委提出打造紅色、綠色、工業、文明三明的“四張名片”,林忠平緊跟市委腳步,推出風展紅旗如畫系列的沙縣紅邊茶,將紅邊茶的外包裝改成以紅色主題為主,印有“風展紅旗如畫——三明”的字樣,宣傳三明文化。 以旅興茶 茶香引得客人來 與沙縣不同,三明泰寧的茶葉歷史短、產量少,僅有茶園總面積2.3萬畝,茶葉年產量1100噸。在茶產業上如何破題? “泰寧利用旅游大縣的優勢,在旅游中推動茶產業的發展,同時茶產業又反向促進旅游的發展。”泰寧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黃顏明告訴記者。 泰寧著力發揮生態效益帶動引領經濟社會效益的作用,打造以巖茶為主、紅、綠結合的茶產業。東南網記者了解到,泰寧立足資源優勢,將種植面積選在丹霞地貌、高海拔以及大金湖沿線的小自然季風氣候區域。“水分足、多云霧,成就了茶樹的最佳生長環境,保障了茶葉的綠色環保、無污染、純天然,泰寧巖茶在業界的口碑也越來越好。”黃顏明說。 泰寧茶葉質優名氣小,如何打開市場? 泰寧鼓勵發展特色化民宿產品、休閑采摘園、觀光茶園、康養藥場、旅游特產等項目,打造了數條精品旅游線路和茶鄉綜合體。 在泰寧縣梅口鄉鏡元生態康養園內,茶園蔥綠,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記者既可遠觀丹霞山景、金湖湖景,又可近看茶園風光,茶景相融。 山水之間,坐落著一座民宿,為這金湖美景多添了一分愜意。“現代化民宿風格,溫暖簡潔,為游客提供一份大自然下的小自在。”福建綠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華告訴記者。 鏡元民宿的努力實踐是泰寧縣推動茶旅融合的一個縮影。在茶民宿方面,泰寧根據不同需求,打造了多種風格的民宿。位于梅口鄉的另一民宿,狀元茗舍采用清代古民居建筑,打造古風古香的特色民;而大龍鄉晟境民宿采用文革時期石屋構造,結合現代理念進行改造的民宿。 以旅興茶。福建狀元茗茶有限公司的陸總算了一筆賬“我們特地統計過,來我們民宿內居住過得游客,有70%都會在園內購買茶葉,其中又有20%的游客會再次找我們購買茶葉。因為民宿的興起,我們年產值大約有增加約270萬。” 旅游業讓泰寧壯美山川轉化為發展紅利,下一步,泰寧縣將擺脫“企業擺攤”的模式,建立“政府搭臺”新路子,推動泰寧茶旅融合新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茶葉,帶給三明的不僅僅是產業的振興,而是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這張“綠葉”的健康發展,使三明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