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6日訊(通訊員 陳加輝)1957年三明“小三線”建設啟動,“工業三明”開篇;改革開放初期,三明率先在全國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明三明”啟幕。 至80年代初期,三明初步形成冶金、電力、機械、塑料制品、紡織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在全省九地市中位列第二,市區人均國民收入在全省67縣(市)中位列第二,奠定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三鋼、三化、三明重機廠、三明紡織廠、三明化機廠、三明制藥廠等一批工業企業發揮各自所長,廣泛宣傳、積極動員配合,成為三明精神文明建設最初的星星之火。源于工業、始于工業,經濟社會發展催發出群眾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向往和探索。 從1984年成為由省授予、全國首個“文明城市”,到2011年以來蟬聯第四、五屆并沖刺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對三明工業發展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工業三明”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持續做優“工業基地·活力新城”品牌,與“滿意在三明”品牌共融互促。近年來,三明市工信局結合省級文明單位創建,聚力做好服務企業、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節能減排等工作,抓實抓細“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今年以來積極做好疫情下防控物資調撥和企業復工復產,持續提升全社會對“為民惠民、共建共享”的認同感,常態長效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1-8月,三明工業投資增幅居全省首位,技改投資增幅居全省第5位,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經濟指標支撐。 穩物資,保障疫情防控需求。三明市工信系統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文明單位示范作用,成立52支黨員志愿服務隊,分赴福州、廈門、泉州等地調撥防控物資,引導本地企業加速度轉型防控物資生產,及時解決因防控物資短缺造成的市民恐慌、哄抬物價等現象,維護疫情防控下社會穩定。全市重點跟蹤的8家口罩生產企業日產能達405萬只,有效保障一線防疫安全、志愿服務、居民健康出行、企業復工復產防控物質需求。同時,結合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彰顯精神文明力量,助力構筑全市聯防聯控體系。 亮服務,鞏固提升文明素養。圍繞三明產業發展需求,組建能力強、素質高的黨員志愿服務隊,將“亮燈行動”落實到實施《三明市進一步加快人才集聚若干措施》產業人才引進、組織工程師職稱評比等工作上,在全市率先完成77位中初級工程師評審、129位高級工程師預審工作,兌現“一企一策”人才優惠政策,持續優化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環境;黨員干部帶頭深入社區、主街道、商場等區域,開展“節能減排”“八不行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志愿服務活動45次,發放倡議資料超3000份,在服務市民文明素養提高上作表率。 重減負,聚力優化營商環境。秉承“用心耐心辦好每一件審批、將心比心讓辦事群眾舒心便捷”的服務理念,將“亮燈行動”創“模范機關”活動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度融合,突出做好優化政策環境、簡化行政審批、開通“云服務”“云審批”、持續做好清欠政府債務等工作,所有審批件日結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累計幫助企業降本減負超18億元,清欠臺賬已全部清零,營商環境進一步得到優化,“滿意在三明”品牌認可度進一步提高。 強基礎,守護文明創建成果。三明市工信局全力應對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成立“三明市中小企業服務聯盟”,引導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志愿為3680家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創新、人才培訓、融資等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降低疫情負面影響。深化“訪企業、解難題、促‘六穩’”專項行動,累計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疫情防控類難題447個、企業用工類難題351個,有效保障了企業復工復產、居民正常就業,提升市民、企業家對“滿意在三明”品牌獲得感。深入推進文明執法工作,有效打擊涉法電力案件,落實2.6億元以上企業用電優惠政策,構建全市依法用電、文明用電的良好社會氛圍。會同電力、煙草、農業等部門,組建黨員服務專班,順利完成70座烤煙房“煤改電”試點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