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樣板
2017年,南平市獲批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成為全國8個整市域開展創建的地區之一。今年上半年,《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9》發布,南平市成為全省唯一被列入農業綠色發展全國先進行列的地區。 “我們以‘閩江源生態經濟區’建設為目標,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探索技術集成模式,突出項目帶動牽引,強化創新要素保障,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南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春暉說。近年來,南平市選準以現代綠色農業為支柱的相關七大產業予以重點培育,創新開展“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等建設,力求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路子,全力打造我國南方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樣板。 技術創新 打造農業綠色發展新模式 走進延平區南山鎮的享通長富生態農業科特派示范基地,工人們將采摘的白菜、西紅柿、青椒等蔬菜搬上車輛,運往全省各地。 “這些蔬菜喝的是山泉水,吃的肥料是長富牧場經過處理的有機牛糞,種植業與養殖業在這里實現了生態鏈接。”現場負責人徐金貴說,“使用牛糞和沼液種植果蔬,不僅解決養殖場的污染問題,還能提高基地的果蔬品質,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享通公司和長富公司在科特派團隊的幫助下,聚焦全產業鏈,共同打造以“牛-沼-菜(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為特色的享通長富生態農業科特派示范基地。這也是南平市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生動實踐。 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南平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閩江源生態經濟區”建設目標,選準以現代綠色農業為支柱的相關七大產業予以重點培育,創新推行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的“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注重資源利用高效化,發展節地、節水型農業。建立紅土壤區域保護機制,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重點推廣基質栽培、立體栽培、氣霧培、多層覆蓋、“有機肥+配方施肥”等設施農業栽培模式,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物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精準灌溉。豐圣農業智能溫室大棚通過該技術模式運用,實現番茄、生菜四季不斷產,年產量比普通地栽高出8到10倍;浦城縣蓮塘鎮建設“施灌融合”示范項目,項目占地5000余畝,集農業生產、農業科普、果蔬采摘、農耕體驗、農業休閑觀光、鄉村旅游為一體的大型農業觀光基地。 ——注重投入品減量化,發展節肥、節藥型農業。實施農作物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出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計劃》《提升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獸用抗生素藥物綜合治理》等辦法,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藝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技術,大幅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如開展無藥無肥生產示范,建設生態茶園15萬畝,讓更多人喝到“沒有化肥農藥的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品牌價值達697.53億元,居全國茶葉類第2位;順昌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示范項目,在全縣柑橘種植30畝以上的大戶、柑橘合作社、規模企業和家庭農場使用有機肥種植技術,實施面積20000畝,努力打造高品質的“中國柑橘之鄉”。 ——注重廢物利用清潔化,發展節能、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開展農作物秸稈、農膜、農藥包裝物的基料化、燃料化生產和結構重塑,整縣推進畜禽糞污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特別是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保持全國領先。光澤作為全國唯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縣級城市,參照“無廢城市”標準展開縣域循環經濟的探索,有力地促進了固體廢物的再利用。 模式創新 開辟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 “三個小時的淘寶平臺直播,帶來的不僅僅是十幾萬元的銷售額,更令人驚喜的是,京東平臺伸出合作之手!”仙芝樓生物科技集團是第一批入選“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的企業,集團營銷中心總監齊帥表示,在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通過“武夷山水”原產地直播平臺,引導閩北企業轉變傳統營銷模式。 開門見綠、山水相融的南平,資源富集、物華天寶。近年來,南平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創新突破,2018年,“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應運而生。 南平以綠色生態和大武夷為閩北優質產品賦能,以政府為武夷品牌誠信背書,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宣傳推介、統一營銷運作,全力打響區域公用品牌,在打品牌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推動青山變“金山”,走出一條品牌帶動,經濟和生態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此外,全市“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達到70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501個、綠色食品147個、有機食品49個、農產品地理標志8個),位居福建省第一。舉辦“武夷品牌”建設發布會,進一步擴大南平市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助推農產品“閩北貨”成為“搶手貨”。 在順昌富金湖畔,空氣清新,草木蔥蘢,碧水潺潺,有著十年游泳經歷的市民肖邦明感觸良多:“過去一發洪水,水渾得不得了,好幾天才能變清。近幾年,暴雨過后,只要等上幾個鐘頭,水就明顯清澈了。” 富金湖畔的改變,源于南平市堅持治水優先,以“水美”點亮“城美”,在全國率先開展“水美城市”建設,升華于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為理念的南平市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該試點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其中中央資金8.27億元,省級資金10.29億元,市、縣及其他資金31.45億元。 “富金湖區域,是南平市打造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省級精品示范工程之一,充分展示了相得益彰的‘自然’與‘繁華’。”市山水林田湖草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明富介紹,全市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共5項,其中富金湖成效最為顯著。 南平市堅持把生態保育放在首位,加大生態修復項目建設,促進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施建設規模496萬畝的國家儲備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改善林分結構、優化森林生態系統,被列入全國18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項目之一;通過改善林分結構、優化森林生態系統,實施總投資50億元的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及農地生態功能提升。 南平市還不斷推進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聚焦品牌建設、山水融合等“十大先行區”建設,實施55個總投資556.7億元的先行示范項目,不斷完善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數字信息、休閑觀光等產業鏈條,服務龍頭企業引進開發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項目,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產品營銷深度融合。 機制創新 激發農業綠色發展新動力 在松溪縣茶平鄉茶平村,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的特色南瓜種植大棚里,泰妃、鴛鴦梨等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南瓜掛滿枝頭,吸引游客觀賞。“我們村黨支部牽頭,按照‘金土地生態銀行’模式,以每畝1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土地150畝,打造特色南瓜種植基地。”茶平村黨支部書記陳得旺說,原先村里土地經濟效益差,村民外出打工后大面積拋荒,通過集中流轉、引進臺資企業與當地合作社共同培育臺灣特色經濟作物,如今基地成功打通永輝超市供貨渠道,今年與福州永輝超市總部簽下了100噸的泰妃南瓜訂單,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農田分散閑置等問題愈發凸顯,農村土地資源如何精準高效開發利用,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難題。”松溪縣副縣長劉洋說,在農村土地完成確權登記的基礎上,松溪探索以農村土地資源整合為基礎、農村土地規劃整理為核心、土地分類利用為價值增長點的“金土地生態銀行”,實現了土地資源轉化和利用效率最大化。 “我們通過強化要素保障,開展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鼓勵流轉土地集中經營,從而更好地借助‘生態銀行’模式激發農業綠色發展的活力。”徐春暉說,目前,全市農村土地已確權頒證50.33萬戶,頒證率達99.83%,流轉土地113.66萬畝。 “三農”問題從根源上是農業生產資源要素稀缺,南平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以科技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帶動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為農業現代化墊石鋪路。南平市享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創建初期,企業對蔬菜采取露地栽培。“當時蔬菜產量和品質要視天氣而定,時常由于氣候不好供應不足。”公司技術員邱發強說,在科技特派員曹海青的指導下,享通公司開始著手創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建設智能溫控育苗大棚。“我們搭建的智能溫控育苗大棚可以自動對蔬菜瓜果苗進行控溫澆水,一次性培育優質反季節蔬菜幼苗30萬株,每年節約了30多萬元人工成本。”曹海青說,大棚建立后,蔬菜標準園的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夠通過企業技術示范、新品種展示和現代產業化經營,輻射帶動周邊蔬菜產業發展,生產出效益更高、品質更好、競爭力更強的優質蔬菜。在曹海青的幫助下,如今享通已有 55個蔬菜品種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個蔬菜品種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打造了線上線下果蔬銷售渠道。 近年來,南平持續發揮科技特派員在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中的生力軍作用,選派第10批1282名科技特派員進村服務,建成農業“五新”科技示范樣板片75萬畝,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此外,為了讓農業踏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南平市成立1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50億元股權投資基金,每年籌集不少于3億元設立綠色產業發展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現代綠色農業等產業的投資力度。“我們將立足各縣(市、區)實際情況,打造各具特色、可看可學可復制的綠色發展示范樣板。”徐春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