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西產業扶貧紀實
福州新聞網9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陳濱峰 黃戎杰 覃作權 莫思予)甘肅定西的產業發展之路,已然深深烙上福州“三個一”的印記。 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口岸,海域遼闊,經濟外向;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重鎮,藥材繁多,農業興盛。原本并無交集的福州和定西,因扶貧而結緣。 3年多前,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下,福州與定西結成東西部扶貧協作“一家人”,同念“山海經”,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3年多來,福州堅持把產業合作作為治本之策、長遠之計和根本路徑,下定“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舉全市之力助力定西向最后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 幾年間,福州共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0.93億元,幫扶定西重點發展食用菌、設施蔬菜、花卉、畜牧養殖、中藥材、中蜂養殖、光伏發電等特色產業,同時引進聚春園集團、超大集團、永輝超市、福建春暉服裝科技公司等59家企業,投資7.82億元,建起一座座扶貧車間、興辦一個個產業園區、串起一條條產業鏈條。這“三個一”推動當地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在曾經“苦甲天下”的隴中大地勾勒出一幅“產業扶貧拔窮根”的壯麗畫卷。 一個小車間精準扶貧一片區 炎炎八月,走進定西臨洮縣城的甘肅榕發服裝智造扶貧車間,遠遠傳來縫紉機的嗡嗡聲。裁剪、縫制、鎖邊、壓線、打結、熨燙……在工人的巧手下,一件件工服制作完成。 這是定西市最大的扶貧車間,由來自倉山區的福建春暉服裝科技有限公司與臨洮縣農投公司合作建設。 這個車間,不只生產服裝,更“生產”幸福。 家住木廠家園小區的貧困戶陳娟娟,2017年從山上搬遷安置到縣城。去年7月,扶貧車間建起來后,一直在家帶孩子的她第一時間應聘上崗。“家門口上班,待遇不錯,還能照顧家里兩個小孩。”陳娟娟說,一開始她每月工資加補貼2600元,技術熟練后漲到了3000元,更重要的是,上班路程只要10分鐘,孩子一天三餐顧得來。“丈夫和公婆在家里種植20多畝黨參、洋芋、百合等,去年底我們家摘了貧困帽。” 榕發扶貧車間總經理吳章銘告訴記者,有160人在扶貧車間上班,全是臨洮縣各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在城區的村民,其中貧困戶66人。 來到隴西縣,扶貧車間則變成了一座座食用菌大棚。這些“陽光房”,給貧困戶生活播撒著陽光。 清晨5時,菜子鎮二十鋪村香菇大棚內,49歲的貧困戶張世陸已在忙碌。 “我從去年6月開始承包2個菇棚的勞務。”張世陸說,種菇一個周期為7個多月,可以收成5600公斤,勞務收入1.1萬元左右,這樣一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另外還有1600元的合作社分紅。 “這可比以前在新疆打工強多了,雖然收入差不多,但穩定,離家近,也不怎么辛苦。加上種植黃芪的收入,去年底我們家也脫貧了,今年還把建新房的債都還清了。”張世陸樂呵呵地說。 菜子鎮人大主席王濤介紹,去年連江投入240萬元在菜子鎮援建30座食用菌大棚,帶動周邊90戶貧困戶增收,同時吸納35名村民種植經營或務工,他們的年收入都超過2萬元。 這樣的扶貧車間,在定西已遍地開花。據統計,3年多來福州累計援建扶貧車間140個,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超2000人。扶貧車間形式靈活各樣,比如通渭縣第三鋪鄉王河村定通福扶貧車間, 進行床上用品、布藝等產品加工,吸納當地約20名村民就業;漳縣石川鎮食用菌產業園扶貧車間,建成吊袋黑木耳大棚27座、晾曬棚16個,20多名婦女在此務工,昔日的家庭主婦變成了產業工人。今年內我市還要援建64個扶貧車間,讓越來越多定西困難群眾,通過一個個“小車間”登上穩定增收的“大列車”。 一個產業園驅動特色農業高端化 臨洮是甘肅省蔬菜生產大縣,在新添鎮孫家村的800畝超大智慧農場里,放眼望去,一片碧綠,球生菜、娃娃菜等長勢喜人。 孫家村貧困戶孫建民,和其他村民正在田地里摘菜裝運。這些蔬菜將在當天通過冷鏈運輸車,送往深圳的麥當勞、肯德基、海底撈等商家。 “俺種了二十年的地,沒想到,地還可以這樣種,點一點手機,就能給菜澆水施肥。”孫建民對超大智慧農場的種菜方式感到新奇。 去年4月,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與臨洮縣簽訂協議,通過整治拋荒山坡地,建成太石鎮、新添鎮兩個智慧農場,給當地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過去澆水施肥憑經驗,現在引進了水肥一體化設備;過去種地“望天收”,現在建起了小型氣象站;過去耕作靠人力,現在近乎全部機械化作業;過去難免蔬菜賣難,現在實行以銷定產。 “這種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將推動臨洮實現從蔬菜生產大縣到蔬菜生產強縣的跨越式轉變。”臨洮縣委常委、副縣長趙朝暉說。 產業轉型提升了扶貧效益。“我們通過發放租金、勞務費、資產收益和股東分紅,使當地2個村每年獲得80萬元土地流轉固定收益,每戶貧困戶每年獲得3000元分紅,此外還帶動65戶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超大智慧農場負責人何燦德告訴記者。 這是福定產業扶貧走高端、搞特色的一個典范。 在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中,福州注重因地制宜,發揮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市場運營等優勢資源,通過打造農場、產業園等載體,加速定西馬鈴薯、中醫藥、牧草、果蔬等特色產業由粗放向集約轉型、由低端向高端升級,加快實現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大躍升—— 在渭源縣光伏食用菌扶貧產業園,福州投入資金560萬元,推動實行農光互補發展模式,推廣使用食用菌專用棚,推進供水系統改造,謀劃“三農網紅”直播帶貨,助推當地“光伏+農業”扶貧產業搭上“網絡快車”,帶動全縣28個貧困村每村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益30萬元左右; 在安定區石泉鄉食用菌扶貧產業園,福州通過資金投入、技術支持、開拓市場,提高了產品質量,暢通了銷售渠道,這里生產的香菇因為品質較好,受到西安、武漢、上海、深圳等城市青睞,供不應求,帶動周邊鄉鎮409戶貧困戶增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