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網8月14日訊(記者 吳文凱 通訊員 張上波)滬明小學完成初步驗收,進行招生;三元區新東霞小學整體裝修基本完成,即將交付使用;我市被教育部確認為全省唯一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今年高考再創佳績,理科、藝術類美術專業全省第一名又在我市……近期,我市教育戰線好消息頻傳。 受城鎮化進程加快、二孩政策等因素影響,三明市區就讀學生越來越多,學位資源緊張。教育事業是有效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如何才能給學生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 去年以來,我市通過深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補齊硬件短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舉措,推動全市教育軟硬實力發展,提升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滿意度。 凝聚全市合力 促進教育發展 全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得益于我市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加強組織領導、完善體制機制、補齊教育短板作為推進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教育工作優先研究,教育需求優先滿足。我市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以改革的辦法解決教育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了教育事業上新水平。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臺《關于補短板提質量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市區基礎教育總校制辦學的意見(試行)》《關于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加快教育發展,著力解決制約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短板問題。 部門協同多加法、少減法、出實招。編制、人社部門在教師招聘、職稱評聘、制度改革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財政部門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先保障教育需求,2019年全市教育經費投入64.78億元,比2018年增長6.08%;發改部門把教育項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作為優先發展領域給予支持,2019年協同教育等部門爭取省上補助資金1.46億元。 解教育之所難,急教育之所急。公安、綜治、住建等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合力共為推動教育發展。愛心企業、人士捐資助學、回饋桑梓。 練內功、強管理、同發力。教育系統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體面、自豪的教育為抓手,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實施基礎教育“強基、壯腰、筑夢”三大工程,落實基礎教育“總校制”辦學改革,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和下沉,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優化學校布局 補齊硬件短板 8月初,記者走進三元區新東霞小學,看到項目整體裝修基本完成,教學設備陸續進場安裝。 據悉,作為三明市區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之一,新東霞小學將開設48個教學班,容納學生2160人,有效緩解東霞片區學生就近入學需求。 推進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有效解決市區“上學難”問題。市委市政府把優化市區教育布局,加快解決市區學位不足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去年,我市研究出臺《三明市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應急項目按照“程序不減、時限壓縮、應急管理、四項保證”的要求,實行“政府統籌、國企承建”交鑰匙工程,推動項目建設提質提效。 17個市區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概算總投資達14.66億元,項目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后,可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5075個。目前,已開工建設項目11個,其中竣工2個,累計完成投資約3.4億元。梅列區滬明小學等6個項目將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 優化學校布點布局,補齊教育資源短板,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去年來,我市進一步完善初中教育資源布局,三明一中、泰寧一中、沙縣一中等7所高中復辦初中。2019年,全市實施公辦幼兒園、校安長效機制建設等項目147個,新增學位1.88萬個,有效緩解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學位不足問題。今年,全市實施公辦幼兒園建設項目24個,新增學位8280個,實施校安長效項目29個,新增學位4700個。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僅去年,全市就投入約7600萬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校園設施建設,3個公共服務事項列入e三明全程網辦事項,中考成績查詢、中考錄取查詢等全面接入e三明平臺,教育信息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強化隊伍建設 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是教育第一資源。我市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增加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量,著力解決教師“干好干壞、干多干少一個樣”問題。截至2019年9月,全市共追加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9823.52萬元。 教師職務晉升機制、表彰獎勵機制、職稱評審機制……一系列正向激勵機制“組合拳”,進一步激發全市教師教學積極性。經測算,我市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已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完善補充調配機制,破解基層教師缺編難題。教育系統認真落實教師編制周轉池制度,從市本級共調劑1696名事業編制專門用于補充中小學、幼兒園教師。2019年多次組織專場招聘會,招聘到位緊缺學科教師350多名。 此外,我市著力完善教師培養機制,推進教師周轉住房建設,為基層教師創造良好條件,引導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推動農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研體制改革大膽破冰。去年,我市建立健全行政、教研同心同向機制,三明電大和市教科所整合順利完成,三明教育學院正式掛牌運行。 針對名師名校長和學科帶頭人偏少難題,深化與廈門、北京教育學院教育交流協作,加快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掛職鍛煉、跟崗學習等形式,加快校長、教師專業化成長,我市省、市級名師名校長、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由1500多人增至2600多人。2019年,全市遴選市名師培養人選59人、市名校長培養人選52人、市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63人,組建市名師名校長工作室40個。 深化改革創新 保障教育公平 針對“跨片擇校熱”現象,我市創新開展“總校制”改革,探索以強帶弱、一體化銜接、強校領跑、“緊密型單一法人”和“聯盟型多法人”等五種結對模式,今年試行優質分校再帶分校模式,全市已組建58個總校制學校,結對分校102所,實現各縣(市、區)和基礎教育各學段“兩個全覆蓋”,受益學生約8萬人,各分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有效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免試就近入學,嚴控擇校行為。日前,滬明小學發布《2020年秋季報名工作指南》,學校按照程序實行片區招生。我市按照義務教育劃片免試就近入學要求,強化學籍管理,充分保障每個孩子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實現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小學100%、初中98%以上進入公辦學校就讀目標。 探索積分制入學制度,深化招生制度改革。1月21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三明市區小學非“三統一”人員子女積分入學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推進積分制入學工作。目前,市區小學通過積分入學系統基本完成招生工作,共接收一年級新生5000多人。 三明市共有留守兒童2.7萬多名,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市政府下發《三明市開展貧困留守兒童“雛燕”關愛行動工作方案》,完成困境兒童摸底、建檔立卡工作,市教育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讓每個留守兒童自信、從容成長。同時,全面推進課后服務工作,幫助家長解除后顧之憂,進一步增強群眾教育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