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夷新聞網8月14日訊(閩北日報記者 李韌筠 詹國兵 江峰) 平臺整潔,長廊幽靜,近可觀賞綠植,遠可眺望閩江,漫步在宛如空中花園的延平區延府豪庭小區六層共享區,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滿地垃圾。“以前這里臟得很,到處是雜物,地上還有不少釘子、鐵皮,游泳池里經常積水,水面都起了一層黑皮。”昨日,62歲的小區居民康秀成帶著筆者來到六層共享區,說起之前的臟亂和整治后的現狀,很是感慨,“這多虧了‘紅色管家’。” 康秀成說的“紅色管家”,是延平區四鶴街道延福社區延府豪庭小區黨支部書記楊建軍。 延府豪庭小區位于延平區人民路,屬商住一體化綜合型小區,人員繁雜、商戶眾多,管理難度很大。2018年5月,小區黨支部建立“紅色管家”機制,楊建軍擔任首位“紅色管家”兼業委會主任。接到居民對小區六層共享區的情況反映后,黨支部立即召開支部會議,研究解決方案。經過多次業委會集體討論和公示,小區決定對3000多平方米的六層共享區進行整治。整治后,地上層層堆放的雜物不見了,密集的蛛網也被清理干凈,平臺周圍安裝了照明燈,新栽植的花草綠意盎然,這里成了小區居民日常休閑的首選。 “‘紅色管家’就是我們的貼心人,生活中遇到難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小區居民對“紅色管家”稱贊不已。目前,延府豪庭小區黨支部已處理大小事務千余件。此外,通過車位出租、廣告位出租等方式增加小區收入,還舉辦了20余場中大型活動,豐富小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近年來,延平區為加強城市社區治理工作水平,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提升社區治理新模式,通過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管家”體系,破解物業管理服務難題,架起了社區服務的“連心橋”。 位于紫云街道劍津社區的武夷香榭小區剛建成時,曾經因為物業撤離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小區內垃圾成堆、電梯停運,人員車輛隨意進出,住戶們苦不堪言。2019年4月,劍津社區黨總支根據居民意愿,成立了由退休黨員干部、在職黨員、賢達人士等組成的“紅色管家”班子,充分發揮他們在小區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并以樓棟為單位推選樓棟長或業主代表,共同參與日常小區管理,帶領居民開展自治管理,除了定期組織清理垃圾車外,還自籌與墊付資金對電梯等公共設施進行修護,成功地令小區物業“起死回生”。據介紹,小區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建設了老年康樂家園等公共休閑場所,未來還會不斷完善公共設施以及衛生環境,打造和諧文明小區。 截至目前,延平區60多個社區建起了“紅色管家”隊伍,越來越多的社區黨員由“居住其中”變為“參與其中”,積極破解小區管理中的痛點難點,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