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走進柘榮縣東源鄉綢嶺村,成片綠竹亭亭玉立,翠竹園中散布涼亭、石桌、石凳等旅游配套設施,竹林之下套種黃精、三葉青、覆盆子等中藥材,風光秀美、環境清幽。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綢嶺村的好山好水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茂密蒼翠的竹林未能給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2017年,村里計劃拓寬進村道路并鋪設瀝青混凝土,但資金缺口有20多萬元,而靠著村集體收入,需要近兩年時間才能補上缺口——商品林贖買解了燃眉之急。”提起柘榮縣近年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工作,綢嶺村村主任吳觀鈴感慨良多。 通過贖買,綢嶺村竹家樓水庫附近集體所屬的797畝人工商品林納入了生態公益林,由國有金山林場管理,并獲益30多萬元。很快,全新的柏油路修建了起來,到村里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不少特色農家樂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綢嶺村還將剩余的資金投資入股青嵐水電站,每年為村財增收1萬4千多元。生態得綠,林農得利,綢嶺村的“綠色不動產”由此激活,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呈現眼前。 “原本是靠山吃山,當時一紙‘限伐令’,差點斷了‘財路’?!辫蠘s縣東源鄉完店村村民楊國壽說。2010年,我省對位于重點生態區位(交通主干線、城市周邊一重山以及水源地等)的商品林實施限伐政策。不砍樹了,如何保障林農的利益?如何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政策由此而生。 2013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探索,將重點生態區位內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過贖買、租賃、置換、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經營等多種改革方式調整為生態公益林。為實現“森林生態得保護,林農權益得維護”的雙贏結果,我市柘榮縣積極探索創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和生態公益林管理體制,并于2016年被列為全省首批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縣。經兩年多探索實踐,柘榮縣完成商品林贖買1.51萬畝,逐步創立并完善符合閩東特色的商品林贖買機制。 據悉,2016年至2017年,柘榮縣東源鄉完店村2100多畝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被政府贖買,收入共計200萬元。這筆收入不僅償還了村財欠債,還盈余160多萬元。 “盈余部分會注入村民們自發成立的基金會,并投入以全村群眾為成員的萬順農業專業合作社,用于發展農林產業、新農村建設、旅游開發等項目,增加村民和村財收入。”看著如今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完店村村主任楊伏登高興地說。 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為讓群眾應得的福利看得見、摸得著,柘榮縣采用“贖買+合作經營”的模式,將短暫的贖買利益轉化為長期的“造血”資本?;蛞劳袊辛謭?,增加林農資產性收入;或依托合作社,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或依托企業,有效增加村財收入。 在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中維護林農利益,提升生態功能的同時,如何“花小錢辦大事”、讓“林改得利”實現最大化,成了持續推進贖買工作的關鍵點。近年來,柘榮縣采用“贖買+保護改造”的方式,將試點改革工作與生態保護、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國有林場改革有機結合、同步推進,有力促進“百姓富”和“生態美”的協調發展。 “通過贖買,群眾本身可以取得一部分資金收入,另外通過依托國有林場和村級經濟組織,實施資金入股、勞務合作、訂單生產等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產業,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尤其是沒有經營能力的精準貧困戶,可以把贖買后的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經濟等,獲得穩定收入,實現精準脫貧穩定脫貧。”柘榮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悉,柘榮縣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后,林權全部流轉到金山林場,在生態保護優先的基礎上,統一規劃、科學實施,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項目,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管理,成功解決了林權分散到千家萬戶,面積小、經營成本高、收益低的問題。此外,通過國有林場統一經營管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也有利于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的管理和監督,進一步拓寬國有林場發展空間,為全省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 “綠”與“利”,是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兩面。柘榮縣通過機制創新,轉變發展思路,不僅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饋共贏,更讓“綠”“利”和諧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陳映紅 吳枋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