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推廣尾砂充填采礦新法,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頻共振” 打造綠色礦山 留住綠水青山 源鑫礦業閉庫復綠的尾礦庫,綠色成為主色調 28日,政和縣源鑫礦業有限公司東際金(銀)礦區的尾礦庫場,幾輛大型挖掘機正揮舞鐵臂,一鏟又一鏟地將尾礦裝上大卡車。與此同時,30多輛運輸車來回穿梭,將尾礦運送到當地的建材企業,用于加工建材產品。 “過去廢石、尾礦不僅要專門建庫堆放,還要防范安全隱患,隨著下游建材等產業鏈的完善,它們變廢為寶,也讓我們獲益良多。”公司安全環保部經理吳延鑫說,廢石、尾礦從過去“討人嫌”到現在“金來換”,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很長一段時間,礦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看起來就像一對恩怨糾葛的“天敵”。就拿廢石、尾礦來說,非煤礦山的尾礦數量大,一些尾礦中還含有暫時無法回收的有用成分,若隨意排放,不僅會造成資源流失,還可能大面積覆沒農田、淤塞河道, 污染環境,帶來災害。此外,地下礦山采空區,還存在礦柱變形、井下冒落、巖移及地表塌陷等安全隱患。 如何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讓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握手言和”?南平市的做法是,推廣地下非煤礦山尾砂充填采礦法新技術,把大部分廢石和尾礦“放回”礦山的“肚子”里封存。 “采用尾砂充填采礦法,尾礦經過加工后以高壓泵送的方式回填到了采空區,實現了減量排放,消除了空區塌陷風險,改善了地表環境。”吳延鑫介紹,2017年2月,在有關部門的推動及支持下,依托母公司山東黃金集團的技術、資金優勢,源鑫礦業全尾砂高濃度充填系統工程動工建設。2017年10月,總投資5000多萬元的系統正式投入生產,目前已基本完成民采遺留空區治理工作。 不算回填料加工成本,光系統設備投入就相當于公司2017年的總利潤,若只看經濟效益,尾礦回填怎么看都是虧本生意。可源鑫礦業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看重的是綜合效益——尾礦回填不僅可以有效消除空區安全隱患,減少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還將礦石回采率從過去的70%提高到了95%以上。 “你看,那邊滿眼翠綠的草地,就是我們的老尾礦庫,現在已閉庫復綠了。”吳延鑫說,公司還投資近千萬元用于清潔生產、廠區綠化和土地復墾,就在本月25日,源鑫礦業綠色礦山建設順利通過福建省第三方評估。 打造綠色礦山,正成為南平礦業企業的共識。目前,政和、順昌、邵武、浦城等地的其他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正陸續引進充填采礦法,讓生態、安全“由表及里”,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頻共振”。 (閩北日報記者 鄭金富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