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制定全省首個特種設備安全市級地方標準,也是全國首個電梯“梯長制”市級地方標準,“麻煩梯”重回“方便梯” “梯長制”:找回上上下下的幸福感 東南網7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許琰)眼下,電梯早已成為新建小區的標配,不少老舊小區也紛紛加裝電梯以方便出行。但由于物業管理不善、缺乏專項資金、維護保養不規范等原因,隨之而來的“三無”電梯(無使用管理單位、無電梯管理人員、無電梯專項維修資金),則讓原先的“方便梯”變成“麻煩梯”,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為破解這一監管難題,2017年以來,三明市先行先試,試點推行電梯“梯長制”委托管理模式。2020年1月1日開始,又在三明全市范圍內實施《電梯梯長制安全管理規范》市級地方標準。據悉,該標準為全省首個特種設備安全市級地方標準,也是全國首個電梯“梯長制”市級地方標準。由此,不少原先的“三無”電梯找到“主人”,上上下下的幸福感又回來了。 近日,記者來到在“梯長制”推行之前,最早探索相關做法的三明市沙縣進行采訪。 困局 “三無”電梯帶來的煩惱 前段時間,住在沙縣一品江山小區的羅大姐遇到了一件糟心事。 因為物業與業主的糾紛,導致電梯無人維保被迫關停,小區1000多戶業主不得不棄“梯”爬樓。 “整整爬了2天,自己上下班、孩子上學全都只能爬樓,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家只好待家里了。這叫什么事啊? ”談及這件事,羅大姐仍然很氣憤。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沙縣的電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全縣電梯已達到1937臺,而三明全市更達到1.1萬多臺。與此同時,“三無”電梯的數量也在增加。 三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三無”電梯產生的原因,一是一些住宅小區與原物業公司解除合同后,未及時重新聘請物業公司,造成使用管理主體缺失;二是老舊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既沒有物業管理,也沒房屋專項維修基金。這就帶來了“監管難、維保難、檢驗難、封停難”等四大難題。 以沙縣為例,長期以來,由于不少居民外出經營小吃,住房空置率高,物業費收取難度大,造成物業運營困難,隨之而來的是小區電梯安全主體責任不夠明確、保障經費不夠充足、維護保養不到位等現象突出。 家住沙縣羅布家園的羅先生回憶道,三年前,小區物業因管理不善撤離,整個小區26臺電梯的維保全部呈現“真空”狀態。“那段時間電梯經常‘鬧脾氣’,10多層一下就下到五六層的位置。”林先生說,短短3個月,小區電梯故障頻發,讓住戶們心驚膽戰,“最驚險的是有一次,一名住在16層的孕婦被困在電梯里。這要是出事了,可怎么辦?” 小小的電梯,關系著回家路上的幸福感。如何保障電梯規范運行,便利群眾出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破局 “梯長制”讓業主安心放心 7月8日,在羅布家園15幢2單元,該樓棟電梯“梯長”林建銘正在監督電梯維保單位對電梯進行例行保養。 2017年,為破解“三無”住宅電梯安全管理缺失問題,沙縣創新推行“梯長制”探索,通過發動業主以樓道為單元推選產生1名“梯長”,對電梯日常基本使用進行管理,并由業主自行選擇有資質的本地電梯維保公司,委托其負責電梯日常安全管理與維保工作。 就這樣,熱心的林建銘被大家推選為“梯長”。“我平時主要負責向業主收費,還有就是每半個月監督他們進行維護。”龍湖天城小區的一位梯長黎吉桃說,如今,小區內各單元電梯口都張貼著一張“梯長制”公示牌,上面清楚標注著電梯“梯長”、維保單位、安全管理員姓名和聯系電話等信息。電梯內維保記錄和保險憑證也一應俱全。 最大的改變來自服務。過去電梯發生故障,業主要先反饋到物業,再由物業聯系維保公司報價。報價完成后,由物業告知業主并收齊費用才能進行維修。這一來一回,常常耽誤一兩個月。“現在只要電梯有問題,我們就聯系‘梯長’,維保公司很快就會趕到。電梯有人管了,我們住得也舒心了。”家住12樓的張女士說道。 實行“梯長制”,對維保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電梯責任主體,維保單位要不斷強化電梯安全管理與服務,并接受業主、物業及監管部門監督,同時通過與業主點對點服務,進一步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也減少了個別物業從中賺取差價的行為。“業主認可了服務,維保單位最頭疼的費用問題也解決了,由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安全上也更有保障。”沙縣市場監管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股股長路世輝說。 探索 助力社區基層治理 “老林,13樓走廊的燈壞了,您什么時候有空來幫忙看下?” “這周末大家有沒時間?很久沒聚餐了,大家聚一下,現在開始報名。” “這是上半年的各項收支情況,大家看下,有疑問的可以私聊我。” …… 在沙縣龍湖天城6幢1單元的梯長微信群里,隔三岔五,業主們都在熱烈討論各類話題,微信群成了業主們日常交流情感、互幫互助的平臺。 實行“梯長制”近三年來,龍湖天城小區慢慢發生著變化。 過去,龍湖天城每月的物業費收繳率不到10%,樓道堆滿生活垃圾,消防通道變身停車場,公共綠地成了私人菜地……談起小區過去的面貌,大家忍不住搖頭。 2018年底,龍湖天城小區實施“梯長制”后,梯長們在做好電梯日常管理之余,以身作則配合街道、社區做好小區環境建設。拆除1500平方米違章搭建,改建50個免費停車位,方便住戶停車;清理公共綠地上的菜地、家禽,讓住戶能夠在小區散步;實現監控設施全覆蓋,提高住戶安全感……在各方齊抓共管下,小區環境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梯長制改變的不僅是電梯,原先陌生的鄰里關系逐漸融洽,不少居民開始加入到小區自治的行列。“節假日我們還會組織一些活動和聚會,大家關系越來越近了。”黎吉桃說,現在,大家遇到大事小事都會在梯長微信群里反饋,“有事找梯長”成了業主們的共識。 此外,梯長也成為社區和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社區有16個小區,外來人口3300多戶,對于一些具體情況,比如上下樓漏水了,鄰里間鬧矛盾了,我們很難一一掌握,主要是第一時間先找梯長進行調解。”長富社區居委會主任鄧水珍說,梯長們有威望、熱心腸,是處理小區“疑難雜癥”的好人選。 “梯長制”撬動小區大變樣,形成了良性循環,使沙縣這座全國文明城市的魅力指數、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