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始,漳州市啟動主城區農貿市場改造三年行動計劃,目前成效顯著。 為進一步激勵市場舉辦者提升農貿市場建設管理水平,加快補齊漳州民生短板,增強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漳州市政府近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市區農貿市場改造建設和運營管理六條激勵措施》,對單個農貿市場最高補助200萬元。 漳州市通過提升服務、提升智能化水平,為群眾打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安全體系。而農貿市場該如何升級?升級后的農貿市場有何變化?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幾家改造升級后的農貿市場,探索農貿市場的新形象。 農貿市場的華麗“變裝” 6點半,林永根就來到了市區前鋒市場,開始了他一天的忙碌。市場里很熱鬧,作為市場管理人員,林永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市場專家”,對市區農貿市場連年來的變化,他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市場現在寬敞整潔,和超市一樣了。” “以前,市場在人們的印象里是比較臟亂的,因為生鮮、活禽難免帶有氣味;排水系統不完善,地板永遠都是濕漉漉的,不小心就會滑倒;悶熱,攤主們也很辛苦。”林永根向記者描述他記憶中農貿市場的樣子。 如今的市場,燈光明亮,攤位分區擺放,通道開闊,防滑地板一直保持著干燥,通道兩旁排水系統完善,通風效果也加強了不少。 改變是如何發生的?2018年,漳州市啟動了主城區農貿市場改造三年行動計劃,預計到2020年底,將完成主城區農貿市場的全面升級。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是農貿市場新變的源頭。2018年,福建食達康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農貿市場的改造。針對以往管理松散、布局老化、安全隱患等問題,農貿市場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造。 2019年初,改造后的前鋒市場重新開放,煥然一新。林永根說,硬件設施提升后,“軟件”也有了全面的升級,現在市場有十幾名管理服務人員,涵蓋保潔、夜間保安、檢測等崗位。 “以前都是‘大通鋪’,市場悶熱,一天下來滿頭汗,現在整體環境更衛生了,規劃布局也合理很多,給我們配齊了洗手盆、燈、案板等。有問題找管理員,他們能很快幫忙解決。”在前鋒市場賣了十來年菜的王女士說。 菜肉打上了“身份標簽” 另一邊,市區的國營市場也在探索著新的模式,當好“菜管家”。 “今天的菜特別新鮮,來看看!”黃阿春在自家攤位前招呼著來往的顧客。顧客在攤位前挑揀,她熟練接過,放在電子秤上稱重。識別后,電子秤旁打印出一張小票,她將小票同菜一起交給了顧客。“我家的菜絕對新鮮,你放心好了,有問題直接來找我!” 別看這張小票,它能發揮大作用。攤主向記者展示了小票的內容,上面除了記錄著蔬菜的品類、重量、價格等信息之外,還記錄著菜的來源,標明了市場的位置,甚至具體到了哪個攤位。這張小票,就是菜肉品的“身份證”。 “食品溯源系統上線以來,為市場的經營消費環境帶來了很好的保障。”市區延通市場管理站站長林志輝向記者介紹道。延通市場位于市區大通北路,面積2000平方米,日人流量上千,共有120多個攤位。 人流量大,菜品多,攤位多,這也帶來了市場管理的諸多困難。“這樣大的人流量,顧客的食品安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林志輝說,食品溯源系統的上線,就是給攤主加了一道“緊箍咒”。 系統上線以來,交易糾紛大大減少。一旦出現質疑,只要拿出小票,就有了最直接的證據,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作為溯源系統的試點單位,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運行,如今,延通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套更為規范的模式,在探索中不斷提升服務與安全,讓群眾吃上放心菜。 快檢讓農殘“無處遁形” “這個檢測是免費的,你們如果對蔬菜不放心,可以直接到這里檢測,結果十幾分鐘就可以出來,非常方便,也吃得更安心。”游玉英將宣傳單發放給前來買菜的鄰居,介紹快檢系統。 游玉英是新橋街道前鋒新村的居民,同時也是薌城區婦聯的巾幗志愿者。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她常常穿著紅馬甲,向街坊鄰居介紹市場新出的快檢服務,給他們普及新知識。 快檢是什么?游玉英在前鋒市場的快檢室為記者解答。 “我們每天要對市場的蔬菜進行15~20個批次的抽檢,檢測菜品中是否含有農殘,從而為食品安全把好第一道關。”在快檢室內,檢測員將蔬菜切分成小塊,倒入緩沖液,并放入農殘檢測儀中,十來分鐘后,檢測結果就在大屏上顯示出來。 “花菜、上海青、綠豆芽,檢驗合格。”市場入口的電子屏幕上,滾動顯示著今日菜品的抽檢結果,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自從有了這個快檢室,我平時買菜總會拿來檢測一下。”游玉英在前鋒市場買了20多年的菜,最近成了檢測室的常客,“有了這個檢測結果,回家做飯給家人吃更安心”。自己用還不夠,熱心的她也將這個新東西向鄰居、親戚推廣。“畢竟是吃到肚子里面的東西,檢測一下不花多少時間。” 以往常規的食品監督檢測,往往需要一到兩周才能夠出檢測結果,與此相比,快檢室的快速檢測儀操作簡便,更受歡迎。如今,薌城區已改造完成的17家農貿市場均配備了快檢室,為食品安全從源頭把關。(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鄭文典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