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不再“靠天吃飯”
日前,龍海白水鎮烏云遍布,一場強對流天氣蓄勢待發。而在白水鎮田間,不少農民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抓緊時間采取措施,來減少災害性天氣對農作物產生的不利影響。 白水鎮現有1000余畝樹葡萄園,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而樹葡萄生長發育對氣象條件要求較高,陰雨和臺風季對樹葡萄的影響都較大。龍海白水鎮惠昌合作社負責人紀勇惠從事樹葡萄種植十多年了,據他介紹,以往樹葡萄種植很多時候靠的是經驗和運氣,遇到不好的年景,農民損失慘重。 近年來,市氣象局聯合市農業農村局成立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團隊讓白水鎮農民們“靠天吃飯”的情況有了改觀。團隊成員圍繞特色優質農業重點開展研究,根據現場采集回來的數據和未來一周的天氣趨勢,制作特色果樹氣象服務專報等農氣象服務產品。在關鍵生育期,結合天氣預報和作物氣候適應性及災害指標,針對施肥、噴藥等農事活動開展氣象適應性的精細化預報服務,在干旱、暴雨、洪澇、高溫、低溫寒凍害、大風等氣象災害發生的前、中、后不同時段,實時發布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并結合作物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指標,分析氣象災害對其關鍵生產環節的影響,提出相應趨利避害措施。通過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及時將關鍵農事季節、災害性天氣農事防御重點等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送達農戶手中,幫助農戶更高效地開展農事生產活動。 2019年起,市氣象局在白水鎮投入使用智慧農業氣象管理系統,形成“互聯網+智慧氣象+智慧農業”的服務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轉變服務方式,完善發布渠道,促進服務產品直通鄉村、直通服務示范點,打通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和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氣象科技吃飯,園區的溫濕度等氣象要素,我都能及時在手機上查看,太方便了!”紀勇惠高興地說道。如今,通過氣象局在樹葡萄園建設的農田小氣候站,再結合為樹葡萄量身定制的農用天氣預報,紀勇惠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何時控水、控肥,他都能通過手機上的氣象要素提前打算。樹葡萄成熟上市期過去了,紀勇惠收獲頗豐,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順利采摘兩三千斤的鮮果。 針對我市不同地區種植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市氣象局制定了更有針對性的農氣象服務,通過建立11個不同分類的微信服務群,將手機打造成廣大農戶的“新農具”,指導農戶根據天氣變化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并在全市25個現代氣象為農服務示范基地,安裝了25套農田小氣候站和13套實景監測站,監測著生產基地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降水等數據,指導田間管理人員及時預防病蟲害及不利天氣的影響。同時,我市在五個農業園區建設了智慧農業氣象觀測與管理系統,可助力園區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該系統投資低收益高,推廣應用前景看好。(閩南日報記者 張江璐 通訊員 周潔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