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找文物。記者 歐陽進權 攝 福州新聞網6月1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馬宣 王曉霞)“這幅匾額找到了——碧血千秋,兩側還有一副抱柱楹聯。”昨日10時許,在《<福州古厝>序》提到的馬江昭忠祠,來自福州不同縣(市)區的中小學生,以實地尋找文物并答題等方式,認識古厝價值,欣賞古厝之美。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迎世遺 續文脈”——全國首個船政文化主題全景研學云直播落地馬尾。馬尾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辦“云游船政、全景研學”大型主題活動,吸引10萬余名觀眾“云游”船政。活動由福州中國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主辦,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福州市羅星塔公園管理所承辦,馬尾區委臺港澳辦、區教育局、區政協文史委、區旅游事業發展中心協辦。 福州中國船政文化管委會副主任楊林說,此次兩館一園聯動同時全景直播,以新文博新樣態,用文化屬性擴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應,展示了船政文化的魅力和風采,還把福州兩大文化名片之一的船政文化對接給全國受眾尤其青少年群體,傳遞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海絲文化,增進閩臺兩岸文化認同感。 當天活動第一站是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一節電纜、從私塾到學堂、三艘船的故事,引領學生探尋巡臺歷史與鎮館之寶背后的淵源;接著,來到第二站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研學中小學生通過祭拜英烈、誦讀祭文、瞻仰陵園,向曾經浴血奮戰的英烈致以崇高敬意;最后來到第三站羅星塔公園,學生們臨江誦讀《少年中國說》,感受海絲和茶港文化的印記,倡議更多青少年包括兩岸青少年到馬尾研學,完整了解船政文化。 來自馬尾實驗小學六年級的朱裴琳第一次參加船政研學活動,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完成研學任務后,朱裴琳說:“沒想到船政在中國歷史上創下多個第一——建立我國第一家上規模造船廠,制造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蒸汽動力暗輪軍艦“萬年清”,創辦第一所海軍學校船政學堂,培養出詹天佑、鄧世昌等工業技術人才和民族英雄……” 來自交通路小學的臺江學生黃皓和來自屏東中學的鼓樓學生林仕衍,此前均參加過船政研學活動,昨天在羅星塔,他們的研學任務是臨摹被譽為“中國塔”的羅星塔前石柱上的楹聯——朝朝朝朝朝朝夕,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樣的研學活動很有意義。”福建師范大學附屬第二小學六年級三班學生蘇子惟說,他擔任昭忠祠小講解員已有2年,研學答案藏在昭忠祠的屋檐、窗欞、柱頭等不經意角落,這些厚重的歷史,通過親身體會完成任務,比教科書上的學習來得更親切自然。 據悉,研學是船政一大特色。作為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國船政文化景區一直致力于搭建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溝通互動平臺,多個場館已成為青少年尋訪的人文地標。 馬江海戰紀念館館長王曉芹告訴記者,紀念館含昭忠祠、烈士陵園、馬限山炮臺等,山上和山下均有景點,研學可謂是自然課、體育課、歷史課的融合。未來景區將在保護的同時,進一步挖掘英烈事跡,弘揚船政精神,服務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