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萬物崢嶸。在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的千畝紫靈芝基地,一朵朵盛放中的有機紫靈芝散落在天然闊葉林中。脫貧不脫政策,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通過“公司+貧困戶”模式,提供菌種、技術、回收等一條龍服務,帶動全鎮34戶貧困戶參與興林富民產業中,讓其長期穩定地脫貧。 走進長汀縣消費扶貧產品展銷中心,河田雞、蓮子、茶油……這些來自17個農村鄉鎮的特色扶貧產品成了線上銷售的搶手貨。線下,通過龍巖農發公司收儲壓欄滯銷畜禽產品、企業單位定制采購,加大產銷對接力度,緩解受疫情影響引發的農產品“銷售難題”,探索出一條政府服務、線上線下搭臺,貧困戶增收的特色扶貧之路。 ……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一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化精準扶貧“九到戶”,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老區蘇區貧困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少、一個都不掉隊,確保脫貧攻堅如期圓滿收官。 截至目前,全市39316戶113552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退出,31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全部摘帽退出,38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 搶抓機遇,老區蘇區發展駛入“快車道” 龍巖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近年來,國家多個部委從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為龍巖發展加碼助力。我市緊緊抓住振興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老區蘇區政策效應,高位主動對接,加強研究梳理,為高質量發展增添磅礴動力。 據統計,依據福建原中央蘇區中央預算內投資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我市從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11個方面提出可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累計達115項,目前已基本落實;圍繞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優勢產業發展需求,從現代產業體系、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精心謀劃了一批符合國家投資導向、投資大、帶動力強、惠及民生的項目,推薦上報,逐個項目爭取中央支持。去年,共獲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5.27億元,其中社會事業和公共安全1.97億元,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2.13億元。 緊跟政策步伐,搶抓機遇,推動政策落地見成效: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8個部委聯合出臺了完善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雙龍鐵路建設、創建普惠金融試驗區等事項;抓住國務院出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機遇,推動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落地,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賦予該試驗區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推動產業發展、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等6項扶持措施;5月,國家發改委牽頭召開關于支持福建省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第五次部際聯席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中組部明確支持將龍巖列入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范圍;我市以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作為重要契機,扎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成功創建了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初步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龍巖模式。 精準施策,機制成為脫貧攻堅“主引擎” 在推廣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武平林改經驗的過程中,我市大力扶持林下種養的綠色產業、閩西“八大珍八大鮮”名特優產品發展,讓貧困戶分享農業全產業鏈中的附加值,全面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在閩西,變“輸血”為“造血”的例子數不勝數。 早在2014年2月,龍巖就在全省率先啟動精準扶貧,啟動精準扶貧識別工作,開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根據貧困對象識別結果,開展“生存救助、就業輔助、生產扶持、住房建助、醫療援助、就學資助、科技幫扶、社會捐助、結對扶助”九項精準扶貧到戶工作,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干部掛鉤幫扶全覆蓋。 多年來,龍巖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層層壓實責任,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財政投入保障和扶貧隊伍建設,著力構建推進脫貧攻堅有序開展的工作保障機制。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我市數以萬計的黨員干部下沉脫貧攻堅一線,五級書記訪遍貧困村,訪民意、查實情、解民憂。市縣鄉村成立脫貧攻堅戰役指揮部,各級扶貧部門統籌協調,構建起脫貧攻堅工作網絡。同時,還有越來越多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進來,帶著貧困群眾一起干,在精誠團結中形成脫貧合力。 激勵性扶貧機制是我市脫貧攻堅的又一大亮點,產業激勵性扶貧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通過生產發展和就業創業推進貧困戶穩定脫貧,搭建起政府和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的載體。去年,全市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1813個,受益貧困人口23887戶76476人。各地突出優勢特色,推進金融扶持政策落地,把脫貧措施落實到種、養、加、商等具體的脫貧項目上,推動貧困戶自立增收,真正做到了“扶勤不扶懶,干好還有獎”。今年,為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早在4月,我市就緊急下撥市級激勵性扶貧項目補助資金1742萬元,支持各地有序推進激勵性扶貧項目實施,對受疫情影響的貧困戶進行傾斜扶持,并對帶動貧困戶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的農業經營主體,優先保障其貸款需求。 永定區縣域建立農產品銷售對接中心,依托土樓旅游景區3個鄉鎮設立銷售點。新羅區組織10個鄉鎮共同在市區建立起精準扶貧農產品一條街……除了產業扶貧,我市還將消費扶貧作為“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政策的有效延伸,7個縣(市、區)均建立精準扶貧農產品銷售中心,通過消費扶貧,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同時,通過購買公益崗位、技能培訓等就業扶貧舉措,以及實施“扶貧保”等金融扶貧舉措的持續跟進,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補齊短板,劍指民生改善“老大難” 長汀縣南站幸福小區是全省最大的純貧困戶安置小區,已集中安置貧困戶394戶1598人。易地扶貧搬遷不僅給他們帶來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摘掉“窮帽子”,小區里建立激勵性“扶貧車間”,解決貧困戶閑散勞力的就業問題。同時,該縣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引導其到企業就業。 這是我市持續實施造福工程扶貧搬遷,讓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一個縮影。目前,已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問題20206戶,占貧困戶總數51.53%,全面完成全市貧困戶住房安全認定,建成6戶以上國定對象易地扶貧搬遷戶集中安置區87個,集中安置規模居全省前列。 始終堅持把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龍巖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痛點難點,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老區建設的有機銜接,著力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 相當長一段時間來,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是一些貧困鄉村發展的“絆腳石”。為了讓貧困人口告別封閉狀態,我市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實現“路長制”全覆蓋,優先將貧困鄉村列入路網改造范圍,實施革命基點村道路建設工程。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行動中,優先解決貧困鄉村水廠提升改造和管網改造延伸,去年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0.5%,自來水普及率達81.6%;同時,推進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投資5.3億元,完成2個革命老區和3個貧困縣的新建110KV電網線路改造,實現有動力電需求貧困戶全部通動力電;持續提升信息服務水平,4G網絡已全面覆蓋行政村及周邊較大自然村、重點村。 醫療和教育同樣是我市破題的重點。推行“資助參合參保、基本診療費用減免、特殊門診救助,住院救助、大病保險、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六位一體的醫療救助模式,實行自付住院醫療費用在3萬元以上的農村患者逐戶過濾制度,推行健康扶貧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斬斷了因病返貧根源,貧困人口年度自付目錄內住院醫療費用控制在3000元以內。自實行健康扶貧商業醫療補充保險后,集中救治病種外的大病患者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達93.32%。今年,還將全面實現貧困村醫保“村村通”或“就近通”,促進合理有序就醫,并落實家庭簽約醫生制度,進一步提高簽約醫生服務質量。義務教育方面,抓實“控輟保學”,出臺市外和無證幼兒園就讀的貧困家庭學生教育資助政策,加強對貧困家庭學生跟蹤服務,確保教育資助“一個不漏”,持續提升義務教育質量。 3月4日,我市出臺2020年脫貧攻堅戰役實施方案,從保持攻堅態勢、提升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質量4個方面提出18條具體措施,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役作出部署安排,其中著力構建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是最大亮點。 對照貧困進退標準,我市建立健全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機制,研究出臺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實現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轉向常態化推進。其中,對存在返貧風險的1916戶6205人脫貧不穩定戶(含755戶2705人因疫情影響存在返貧風險戶),因戶而宜,逐戶強化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對92戶280人邊緣戶,實行單列跟蹤管理,采取更加精準有力的扶貧措施,確保邊緣人口不致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沖鋒號已吹響,我市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保持攻堅態勢、提升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更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閩西日報記者 黃俊 羅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