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巖遺址全景 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攝 東南網5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人民日報17日在頭版頭條以《萬壽巖“新生”》為題、央視新聞聯播17日晚在頭條以《搶救回來的史前家園——福建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紀實》為題,并分別配發評論,突出而詳細報道了被業界譽為“南方周口店”的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情況。20年前,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對萬壽巖遺址兩次批示,采取措施將文物搶救出來、整體保護,成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關系的生動樣本和經典案例。 人民日報的長篇通訊《萬壽巖“新生”》分別以“發現”“轉機”“保護”為小標題,詳細報道了把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從開采炸藥下搶救下來的過程。 報道說,2000年1月,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作出批示,明確提出整體保護萬壽巖的4點意見,并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后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批示一錘定音。“三鋼”隨即停采,在省政府協調下另選礦址。此后,萬壽巖遺址獲評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迅速躋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的張森水評價,萬壽巖遺址能得到有效保護,“是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和生產之間矛盾的好例證”。 人民日報在配發的“人民論壇”《讓歷史文物“活起來”》中說,文物承載文明與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理應依法受到保護。被業界譽為“南方周口店”的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曾獲評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把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提前至約18.5萬年前。珍貴歷史文物“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后代子孫”。對于事關全局利益與長遠發展的文物保護,切不能只算經濟賬、眼前賬、局部賬,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正如習近平同志當年批示所要求的,“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護文物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鍛造文化自信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全社會共同努力,在保護和利用文物中激發穿越時空、直擊人心的文化力量,一定能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歷史之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魂聚力。 央視新聞聯播在《搶救回來的史前家園——福建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紀實》中說,位于福建三明的萬壽巖遺址是我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20年來,三明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遺址的保護工作不斷推進。當地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總體保護規劃,并在2017年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臺《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條例》。同時,三明市依照規劃,已陸續完成遺址展示、遺址博物館建設、交通設施完善、環境整治等工作,園區周邊的植被覆蓋率超過75%。此外,還特地將礦產開采的遺址一并保留了下來。2017年,萬壽巖遺址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并在2019年正式開園。如今,走進園區,湖光山色,綠草如茵,碧水、青山、溶洞、田園、古文化在這里交融相匯。一個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生態旅游于一體,以考古特色為主題的遺址公園已經成為展示當地歷史、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每年前來萬壽巖遺址研究學習的參觀者都能達到近8萬人次,同時還有俄羅斯、韓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的專家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 央視配發的評論《從歷史的積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中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文明的歷史脈絡。“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鑒往知來,我們向歷史負責,也是向未來負責。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歷史的積淀中汲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