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煒清和戰友們整夜守在病人身邊。(資料圖片) 在宜昌的最后一個夜班,福建醫生為最后一名危重癥患者守護了15個小時 守望生命 接力使命 東南網4月14日訊(福建衛生報記者 鄧劍云) 3月23日,征戰了42天,福建省對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隊完成任務,平安返閩。 4月6日,吳煒清和戰友們結束14天集中休整,平安回家。吳煒清是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醫生,對包括他在內的福建醫療隊重癥組的醫生來說,此行最難忘的,要數交接前的最后一個夜班。3月16日深夜,他與同行的“逆行者”為最后一名危重癥患者守護了整整15個小時。 近日,結束休整的吳煒清向記者講述了這段他難以忘懷的經歷—— 務必守護好“寶貝” 那是名70歲的老人,于2月20日入院,確診為新冠肺炎,既往病史有高血壓癥。老人求生欲望不強,不愿意配合治療,3月12日病情惡化為危重癥。 3月13日晚,我接班后,重癥隔離病區的同伴說,老人生命征不穩,問我能不能進去支援,我快速穿好防護服進入紅區。 到了她床邊,只見她渾身插滿了各式各樣的管路,體形消瘦。我給她做床邊心臟彩超。一看到圖像,我心涼了,那是個綿軟無力的心臟,像條蠕動的毛毛蟲,心臟已無力泵血。 我立即叮囑身邊的值班醫生:“這個心臟馬上要停了,快去推搶救車!”等我再回過頭看一眼監護儀,發現心率只剩40次/分鐘,動脈壓只有50mmHg了。我立即單手輔助按壓,按了二十幾下,希望心跳回來。結果,動脈成一條直線,這下心臟完全停了! 我趕緊跳上床去進行心肺復蘇,應該是8分鐘或10分鐘。這段時間像一個世紀那么長,好在病人的心跳終于回來了,我松了一口氣。 當時,重癥病房只剩最后一名病人,我們稱之為“寶貝”,就是想務必守護好她。沒想到,更驚險的在3月16日,那是我們交接前的最后一班。 當天傍晚6點多,我們發現她情況不妙,開始救治。7點20分左右,她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快速型房顫,心率最快時達200次/分鐘,血壓只有50mmHg左右。 我快速穿戴好防護服進到重癥隔離病區,讓兩位隊友幫忙一起搶救。直到凌晨她的病情穩定下來,我才從隔離病房出來。我當晚值了一整夜的班,指揮部的同事們也都在線盯著,時刻準備著調整治療方案。 凌晨3點半,她的病情又變癥了,發生低氧血癥,我再次進入病房搶救。過山車般的心率、血壓、血氧,心電監護上的數值牽動著我們的心。 調呼吸機模式、參數,床邊彩超,床邊心電圖,強心,利尿,糾正電解質紊亂,翻身拍背……我們使盡渾身解數,她的生命征終于漸趨平穩。 3月17日早上8點,我們才放心地把老人交到當地醫生手中。 因為病人的生命征極不穩定,哪怕半分鐘沒盯牢,就很可能出現變癥。那一夜,我們七人輪流守著,最多時三個人守在她床頭,一刻也不敢離開。我守了整整15個小時,雖然很辛苦,但最令我感動的是大家全力以赴的堅守。 我們團隊的同伴有來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的,還有三明、漳州等設區市的醫院的,更有重癥醫學科等不同專科的。我們在一起密切配合了一個月,同氣連枝。 最大的快樂 我是有重癥醫學相關經驗的麻醉醫生,支援宜昌期間,我被分到重癥組。 2月21日是我在宜昌的第一個夜班。那天晚上6點,我接班的時候,外院轉診一名腦出血昏迷病人,合并新冠肺炎,生命垂危。 到病人床前時,隔著護目鏡、防護面屏,我隱約看到一個渾身是血的病人。她的血氧飽和度只有75%,口鼻大量涌血,高度懷疑已經誤吸。 那是一名32歲的女患者,在確診新冠肺炎之前,外院檢查懷疑急性白血病并發凝血障礙,全身多發出血。另一位醫生幫忙推注誘導藥物,我接手輔助病人呼吸。此時,患者血氧飽和度只有45%,心率開始下降,已是危在旦夕。等不了藥物充分起效了,我只能冒險立即開始氣管插管。 手持喉鏡進入口腔,我的視野里血糊一片。想找聲門,但就像在一片汪洋血海中尋找出口。我只能憑感覺進行氣管插管術,好在順利完成。插管后接上呼吸機,血氧飽和度回到98%,暫時穩定了。 真正令我后怕的是2月27日。那天,我穿戴三級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搶救病人,按壓了兩個小時。衣服濕了又被身體烘干,干了又被汗水濕透,就像在桑拿房給人做心肺復蘇。 有位護士提醒我說:“醫生,你口罩脫落了。”我下意識找鏡子,想看暴露多少面積。幸好脫落的是外層口罩,但我感覺里層口罩也濕透了。我沒覺得很驚慌,安慰護士說:“沒事,我從小運氣很好。”我們又繼續搶救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于穩定下來了。 之后兩天,我一直覺得肌肉酸痛、乏力。那是到宜昌最害怕的一天,幸好核酸檢測和CT均顯示正常。 在重癥病區,擔驚受怕再尋常不過,但能盡一己之力挽回生命,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