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曉瑜8歲的女兒學習春仔花。 東南網(wǎng)記者 鄒玒攝 洪曉瑜和洪厝大多數(shù)姑娘們一樣,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春仔花了。7歲時,她便和外婆一起學做春仔花,8歲就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一共2元錢。 春仔花在洪厝是一種融入生活的習俗。閩南人一生中三件大事—結(jié)婚、生子、起大厝(蓋房)都離不開它,白事也常用它做答謝親友的贈禮,因此先前,村民們會在農(nóng)閑時制作春仔花貼補家用。 如今,在茶余飯后,親友們圍桌“話仙”,即使斟滿了茶,手里依然忙著扎花,既是閑情,也是樂趣。洪曉瑜的母親洪素珍前幾年因眼疾漸漸看不清東西,手卻依然能熟稔地折出花來,絲線纏繞,簡單樣式的花不到一分鐘就在她手中誕生了。 洪厝的不少人家有一張桌子,放著紅線、染成紅色或金色的卡紙以及鐵絲,簡簡單單的工作臺,就能源源不斷地產(chǎn)出春仔花。如今,洪素珍一天要在桌前坐上十個鐘頭,她眼睛不好,但技藝在,做一些簡單式樣的春仔花,五百對一箱地裝好,有客戶需要就可以隨時取用。洪曉瑜則更多編一些花樣繁復的春仔花,編起來更為辛苦,但這已成為多年的習慣了,她笑稱“算是一種胎教”。 洪曉瑜的微信名字叫“守藝人”,她希望將春仔花代代相傳,結(jié)出碩果。如今,她8歲的女兒也在學習春仔花,她和其他傳承人更是將春仔花帶到了校園?!斑@是屬于閩南文化的獨特記憶,開課的時候,我們第一堂課往往不教上手操作,而是讓孩子們了解這項習俗?!焙闀澡ふf,她們在翔安中心小學、洪厝小學都開設了興趣課程,每周一節(jié)。此外,她們還與當?shù)氐纳鐓^(qū)開辦春仔花培訓班,不定期走進廈門大學、集美美術(shù)學院等各大高校,讓更多的人了解、體驗春仔花。 一段緣 帶動春仔花花開兩岸 廈門大學的交流活動中,外國友人佩戴春仔花。 受訪者供圖 在村子里,評比誰家的花做得好,就像一場人們口中的“選秀”。不僅每家每戶的巧婦人會溝通交流,更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自從春仔花習俗獲評首批廈門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前來取經(jīng)的人越來越多。 “有不少是訂貨的,他們到村口一問,想要什么花式的、什么價位的,村民們心里都有數(shù),就會推薦到相應的人家?!焙闀澡ふf,如今,也有不少手工愛好者前來,在這里待上一段時間,專門學習這門手藝,這其中也不乏來自臺灣的手藝人。 臺灣的春仔花是明朝后期閩南移民帶去的,在洪曉瑜看來,這是兩岸一衣帶水的緣分。一開始,臺灣當?shù)氐牧曀撞]有洪厝這么講究,春仔花的花式花樣也不如洪厝齊全。“前幾年有不少臺灣的手藝人來參觀,我們也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和他們交流?!焙闀澡ふf,因地域不同,春仔花在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臺灣有的地方一開始是用皺紋紙來做,也有的地方花比較小,臺灣手藝人來洪厝參觀學習后,我們給他們寄去一整套的春仔花及材料,我們這的寓意也慢慢融入他們的春仔花里”。2018年,臺灣纏花(春仔花)藝師陳惠美及其助理陳秀敏前來參加海峽兩岸民間藝術(shù)節(jié)之“傳統(tǒng)工藝DIY”活動,洪曉瑜同其他傳承人一道,進行了現(xiàn)場交流和溝通。 洪曉瑜將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意融入春仔花制作。 東南網(wǎng)記者 鄒玒攝 洪曉瑜說,翔安洪厝的春仔花習俗源遠流長,傳承人們都希望能將傳統(tǒng)的東西保留下來,這也是吸引臺灣同胞的關(guān)鍵。而臺灣來洪厝的手藝人帶來的文創(chuàng)品也相當成熟,他們對絲線、材料的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了優(yōu)勢,同時結(jié)合水鉆、珠寶等,提升了附加價值。一次次地交流學習,雙方都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在作品中博采眾長。春仔花原本是簪花,扎在頭上,如今,洪曉瑜還將其制作成耳環(huán)、胸針、插花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在互相學習中,春仔花也跳出了傳統(tǒng)視野,將當下流行的文創(chuàng)理念融匯其中?!艾F(xiàn)在很多人流行穿漢服,我們還接了很多地區(qū)的漢服配飾訂單,可以根據(jù)服飾顏色與需求,定制一整套頭飾,還有其他小首飾。”目前,洪曉瑜也接一些訂制訂單,很多顧客會提供自己喜歡的樣式過來,“我們要將春仔花繼續(xù)傳承下去,不斷吸納新鮮的理念,豐富它的內(nèi)涵,讓它走得更遠?!?/p> |